盐铁论

《盐铁论》由桓宽根据西汉著名的“盐铁会议”编撰而成,书中主要记述了汉昭帝时期以民间贤良、文学为代表的儒家和以朝中大臣桑弘羊为代表的法家就盐铁专营、酒类专卖、平准均输等经济政策而展开的论争内容。《盐铁论》不仅较为客观地记载了当时的经济、政治、军事、文化情况,还反映了儒法两家在治国理念上的分歧以及儒家经济思想的确立过程。
论灾第五十四

【原文】

大夫曰:“巫祝不可与并祀,诸生不可与逐语①,信往疑今,非人自是。夫道古者稽之今,言远者合之近。日月在天,其征在人,灾异之变,夭寿之期,阴阳之化,四时之叙②,水火金木,妖祥之应,鬼神之灵,祭祀之福,日月之行,星辰之纪,曲言之故,何所本始?不知则默,无苟乱耳。”

【注释】

①逐语:相随一起讨论问题。逐,追随。

②叙:通“序”,顺序。

【翻译】

御史大夫桑弘羊说:“巫师和祝融不应当共同参与祭祀仪式,学者们也不应当与他们一起讨论问题。他们对古代圣王盲目崇拜,对现代的明君持怀疑态度,自视甚高,不接受他人意见。实际上,讨论古人时应当与现实相联系,谈及远方事物时也应与身边事物相结合。日月虽在天空,但其象征意义却体现在人间,无论是灾异的变化、生命的长短、阴阳的转换、春夏秋冬四季的顺序、水火金木土五行的运作、不祥与吉祥的预兆、鬼神的神秘力量、祭祀带来的祝福、日月的运行、星辰的轨迹,还是片面言论的根源,凡此种种,这些现象的起点在哪里?如果不清楚,那就保持沉默,不要随便扰乱视听。”

【原文】

文学曰:“始江都相董生推言阴阳,四时相继,父生之,子养之,母成之,子藏之。故春生,仁;夏长,德;秋成,义;冬藏,礼。此四时之序,圣人之所则也。刑不可任以成化,故广德教。言远必考之迩,故内恕以行,是以刑罚若加于己,勤劳若施于身。又安能忍杀其赤子,以事无用①,罢弊所恃,而达瀛海乎?盖越人美蠃蚌而简②太牢,鄙夫乐咋唶③而怪韶濩④。故不知味者,以芬香为臭,不知道者,以美言为乱耳。人无夭寿,各以其好恶为命。羿、敖⑤以巧力不得其死,智伯以贪狠亡其身。天灾之证,祯祥之应,犹施与之望报,各以其类及。故好行善者,天助以福,符瑞是也。《易》曰:‘自天佑之,吉无不利。’好行恶者,天报以祸,妖灾是也。《春秋》曰:‘应是而有天灾。’周文、武尊贤受谏,敬戒不殆,纯德上休,神祇相况。《诗》云:‘降福穰穰,降福简简⑥。’日者阳,阳道明;月者阴,阴道冥;君尊臣卑之义。故阳光盛于上,众阴之类消于下;月望于天,蚌蛤盛于渊。故臣不臣,则阴阳不调,日月有变;政教不均,则水旱不时,螟螣生。此灾异之应也。四时代叙,而人则其功,星列于天,而人象其行。常星⑦犹公卿也,众星犹万民也。列星正则众星齐,常星乱则众星坠矣。”

【注释】

①无用:指征服北方荒漠之地。

②简:怠慢,轻视。

③咋唶(zé jiè):指呼喊吆喝声。

④韶濩(hù):汤乐名,后亦指庙堂﹑宫廷之乐,或泛指雅正的古乐。

⑤敖:通“奡(ào)”,夏代寒浞之子。

⑥简简:盛大貌。

⑦常星:恒星。汉文帝名叫刘恒,汉人为避名讳而称“恒”为“常”。

【翻译】

文学之士说:“江都的国相董仲舒曾经推论阴阳之理,认为春夏秋冬四季的更迭如同父母与子女的关系:春天如同父亲般创生万物,夏天则如子女般使其成长,秋天如母亲般收获成果,冬天子女般储藏收成。因此,春天萌芽,代表着仁;夏天成长,象征着德;秋天收获,体现了义;冬天收藏,则为礼。这四季的循环更替是圣人所遵循的自然法则。刑罚不能单独用来教化人心,因此需要广泛传播道德教化。讨论远古的事必须结合现实,所以应当以宽恕之心去行事,推己及人,对他人施以的刑罚就如同施加在自己身上一样,看待他人的辛劳也如同自己的劳动。这样的话,怎能忍心杀害无辜的百姓,为了无用的征战而耗尽国家的根本,将帝国的力量推向海的尽头呢?越人珍视螺蚌而轻视丰盛的猪牛羊之宴,粗俗之人喜欢大呼小叫而认为汤乐韶濩是怪声。不懂得欣赏的人会将香气视为恶臭,不理解道理的人会将智慧的言论视为扰乱耳目的噪音。人的命运不在于寿命的长短,而在于他们的善恶行为。像羿和敖这样的人因为技巧而未能善终,智伯因为贪婪和残忍而自取灭亡。天灾在人间的征兆,吉祥在世上的预示,如同施恩得到报答一样,都是对人们行为的回应,每个人都会根据自己的行为得到相应的结果。那些乐于行善的人,上天将以福报来帮助他们,这就是吉祥的征兆。《周易·大有卦》说:‘得到天的佑护,只有吉祥而没有不利。’而那些喜欢作恶的人,上天将以灾祸来报应他们,这就是不祥的预兆。《春秋公羊传·宣公十五年》说:‘这样的行为必将引起天灾。’周文王和周武王尊重贤人,接受忠告,保持谨慎,毫不怠慢,他们的纯正德行得到了天神的赞许。《诗经·周颂·执竞》说:‘天降的福分很多,天帝赐予的福分盛大。’太阳代表阳,阳光明亮;月亮代表阴,阴暗深沉;日月象征着君臣的尊卑关系。因此,阳光普照大地,阴暗的事物消散;月亮圆满时,水中的蚌蛤会丰盈。如果臣子不尽忠,阴阳就会失衡,日月就会出现异常;如果政治和教化失衡,就会出现水旱灾害,害虫肆虐。这些都是灾异的征兆。春夏秋冬四季的更替,人们应当效仿其规律;星辰排列在天空,人们应当模仿其行为。恒星就像朝廷中的公卿,众星就像普通百姓。当恒星保持正常,众星也会井然有序;如果恒星混乱,众星也将坠落。”

【原文】

大夫曰:“文学言刚柔之类,五胜相代生①。《易》明于阴阳,《书》长于五行。春生夏长,故火生于寅木,阳类也;秋生冬死,故水生于申金,阴物也。四时五行,迭废迭兴,阴阳异类,水火不同器。金得土而成,得火而死,金生于巳,何说何言然乎?”

【注释】

①五胜相代生:五行相胜,金胜木,木胜土,土胜水,水胜火,火胜金。胜,克。代,替代。

【翻译】

御史大夫桑弘羊说:“文学之士提到了刚强与柔和的特性,以及金木水火土五行相胜相克的原理。《周易》专注于解释阴阳,而《尚书》则详述五行理论。春天带来生机,夏天促进成长,因此属于夏天的火元素,源自代表春天的木元素,属于阳性;秋天意味着成熟,冬天象征死亡,所以属于冬天的水元素,起源于代表秋天的金元素,属于阴性。四季的变换和五行的运作,是一种交替的兴衰过程,阴阳是不同的类别,水和火是截然不同的元素。金元素在土的帮助下得以形成,在火的作用下则会消亡,但代表秋天的金元素却说是在代表夏天的巳火中诞生,其中的道理究竟是怎样的呢?”

【原文】

文学曰:“兵者,凶器也。甲坚兵利,为天下殃。以母①制子②,故能久长。圣人法之,厌③而不阳④。《诗》云:‘载戢干戈,载橐弓矢,我求懿⑤德,肆于时夏。’衰世不然。逆天道以快暴心,僵尸血流,以争壤土。牢人之君,灭人之祀,杀人之子,若绝草木,刑者肩靡⑥于道。以己之所恶而施于人。是以国家破灭,身受其殃,秦王是也。”

【注释】

①母:比喻火,指德。

②子:比喻金,指兵。

③厌:通“压”,倾覆。

④阳:一本作“扬”,显扬。

⑤懿:美,美德。

⑥肩靡:即“肩摩”,肩与肩相摩,形容人多拥挤。

【翻译】

文学之士说:“武器,本质上是带来灾难的工具。坚硬的甲胄和锋利的兵刃,为世间带来了无尽的祸患。以仁德之心来抑制兵器,这样国家才能长久稳定。圣人遵循这一原则,压制武器的使用,不让其发展。《诗经·周颂·时迈》中说:‘将战争的武器收起,将弓箭放入箭袋。周王追求的是美德,他要将这种德行扩散于华夏的大地。’但在衰败的时代并非如此。人们违背自然法则,以满足残忍的欲望,尸体横陈,血流成河,仅为了争夺一片土地。他们囚禁其他国家的君主,灭绝他人的祭祀,杀害他人的子嗣,就像铲除草木一般轻易。在路上,受刑的人接连不断。他们将自己所憎恶的事施加于他人。因此,国家灭亡,个人遭殃,秦国的君主就是这样的例子。”

【原文】

大夫曰:“金生于巳,刑罚小加,故荠麦夏死。《易》曰:‘履霜,坚冰至。’秋始降霜,草木陨零,合冬行诛,万物毕藏。春夏生长,利以行仁。秋冬杀藏,利以施刑。故非其时而树,虽生不成。秋冬行德,是谓逆天道。《月令》:‘凉风至,杀气动,蜻蛚①鸣,衣裘成。天子行微刑,始 论灾第五十四 蒌②,以顺天令。’文学同四时,合阴阳,尚德而除刑。如此,则鹰隼不鸷,猛兽不攫,秋不搜狝,冬不田狩者也。”

【注释】

①蜻蛚(liè):蟋蟀。

论灾第五十四 (chū)蒌:为立秋祭礼。 论灾第五十四 ,兽名。《尔雅·释兽》:“ 论灾第五十四 ,似狸。”传说 论灾第五十四 常以立秋日杀物祭兽,因此有“ 论灾第五十四 蒌”之祭。

【翻译】

御史大夫桑弘羊说:“金元素象征的秋季起源于象征夏季的巳火,因此在这个时期,刑罚开始逐渐增加,导致荠菜和小麦在夏天死亡。《周易·坤卦》中说:‘踏过初霜,预示着坚冰即将来临。’秋天的霜降标志着草木的凋零,到了冬天则执行极刑,所有生物都进入休眠状态。春夏是万物生长的季节,此时适宜施行仁政。而秋冬是万物收获和储藏的季节,此时适宜施行刑罚。如果在错误的季节种植,植物即使发芽也难以成长。在秋冬季节推行德政,就是违背自然规律的行为。《礼记·月令》中提到:‘凉风起时,杀气开始萌动,蟋蟀开始鸣叫,人们制作棉衣和狐狸皮裘。天子在这个时候施行轻微的刑罚,开始秋季的祭祀,以此来顺应自然的法则。’文学之士混淆了四季的政策,不区分阴阳,只是一味地提倡德治而主张废除刑罚。如果真是这样,那么鹰隼将不再猛烈,猛兽将不再捕食,人们在秋天将不再进行打猎,冬天也不再进行狩猎。”

【原文】

文学曰:“天道好生恶杀,好赏恶罪。故使阳居于实而宣德施,阴藏于虚而为阳佐辅。阳刚阴柔,季不能加孟。此天贱冬而贵春,申阳屈阴。故王者南面而听天下,背阴向阳,前德而后刑也。霜雪晚至,五谷犹成。雹雾夏陨,万物皆伤。由此观之:严刑以治国,犹任秋冬以成谷也。故法令者,治恶之具也,而非至治之风也。是以古者,明王茂①其德教,而缓其刑罚也。网漏吞舟之鱼,而刑审于绳墨之外,及臻其末,而民莫犯禁也。”

【注释】

①茂:加强。

【翻译】

文学之士说:“自然之道偏爱生命的繁衍,反对杀戮;喜欢赏赐,不喜欢惩罚。因此,它使阳气占据实质,广泛传播仁德;让阴气隐于空虚,辅助阳气。阳气坚硬,阴气柔和,不能让次要的超越主要的。这就是为什么自然轻视冬季而重视春季,使阳气压倒阴气。所以,君主面朝南方治理国家,背离阴暗,面向光明,优先考虑德治而非刑罚。如果霜雪来得晚一些,五谷仍能成熟。但如果夏天出现冰雹和浓雾,所有生物都会受到损害。从这个角度看,用严厉的刑罚来治理国家,就像依赖秋冬季节来种植庄稼一样不可靠。因此,法律只是治理邪恶的工具,并不是实现理想国治的方法。因此,在古代,明智的君主会加强道德教育,减轻刑罚的严厉性。法网虽然宽松,可能漏掉大鱼,但判决通常会比法规更为宽容,最终人民将不再违反法令。”

上一篇:论邹第五十三
下一篇:刑德第五十五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中...
正在加载更多评论...
已加载全部评论
© 2017- 5000yan.com | 鄂ICP备13017733号-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