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铁论

《盐铁论》由桓宽根据西汉著名的“盐铁会议”编撰而成,书中主要记述了汉昭帝时期以民间贤良、文学为代表的儒家和以朝中大臣桑弘羊为代表的法家就盐铁专营、酒类专卖、平准均输等经济政策而展开的论争内容。《盐铁论》不仅较为客观地记载了当时的经济、政治、军事、文化情况,还反映了儒法两家在治国理念上的分歧以及儒家经济思想的确立过程。
论邹第五十三

【原文】

大夫曰:“邹子疾晚世之儒墨,不知天地之弘,昭旷①之道,将一曲而欲道九折,守一隅而欲知万方,犹无准平②而欲知高下,无规矩而欲知方圆也。于是推大圣终始之运,以喻王公,先列中国名山通谷,以至海外。所谓中国者,天下八十一分之一,名曰赤县神州,而分为九州。绝陵陆不通,乃为一州,有大瀛海③圜其外。此所谓八极,而天地际焉。《禹贡》亦著山川高下原隰④,而不知大道之径。故秦欲达九州而方瀛海,牧胡而朝万国。诸生守畦亩之虑,闾巷之固,未知天下之义也。”

【注释】

①昭旷:昭明辽阔。

②准平:测量平面的仪器。

③瀛(yínɡ)海:大海。《论衡·谈天》:“九州之外,更有瀛海。”

④隰(xí):低下的湿地。

【翻译】

御史大夫桑弘羊说:“邹衍痛恨后世的儒家和墨家学者,他们未能理解天地的弘阔无垠和宇宙广阔深邃的道理。他们试图通过观察一个河湾来通达所有河流的走向,或者从一个角落推断整个世界的方向,就像没有测平仪器却想区分高下,或者没有尺子和圆规却想了解方圆。因此,邹衍展开了关于‘大圣终始’的宇宙运行论,以此启迪王侯贵族,他首先列出了中国的名山大川,进而推及至海外的地理。邹衍认为儒、墨之徒所说的‘中国’,在地理上仅占整个世界的八十一分之一,他将中国命名为赤县神州,大禹曾将其划分为九个州。其实,只有当山川断绝,陆地不相连时,才能称之为一个州,而每个州的外围都被广阔的海洋所环绕。这就是所谓的八极,是九州与天地相接的边界。《尚书·禹贡》虽然记录了山川高低和平原湿地,但它并没有像邹衍那样揭示出宇宙的伟大道理。因此,秦朝受邹衍的影响,试图连接九州,横渡四海,统治各异族,使万国来朝。而儒家和墨家的学者,他们只局限于一亩三分地的狭小思维方式,守着小巷的狭隘思想,不曾领悟到天下的大义。”

【原文】

文学曰:“尧使禹为司空①,平水土,随山刊木,定高下而序九州。邹衍非圣人,作怪误②,荧惑六国之君,以纳其说。此《春秋》所谓‘匹夫荧惑诸侯’者也。孔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神?’近者不达,焉能知瀛海?故无补于用者,君子不为;无益于治者,君子不由。三王信经道,而德光于四海;战国信嘉言③,而破亡如丘山。昔秦始皇已吞天下,欲并万国,亡其三十六郡;欲达瀛海,而失其州县。知大义如斯,不如守小计④也。”

【注释】

①司空:掌管土木工程的辅政大臣。相传商代已置,为天子五官(司徒、司马、司空、司士、司寇)之一。西周为三公(司徒、司马、司空)之一,金文多作“司工”。

②怪误:奇怪欺骗之说。

③嘉言:好话,此处指蛊惑人心的言论。

④小计:指“经道”。

【翻译】

文学之士说:“尧帝委派禹为司空,负责水土的整治,顺应山势开辟道路,砍伐树木作为标志,按照山川的高低划分九州的界限。邹衍并非圣人,他提出了一些怪异欺人的观点,蛊惑了六国的君主,试图让他们接受他的奇特言论。这正是《春秋》中所说的‘小人迷惑诸侯’的典型例子。孔子说过:‘连活人都服侍不了,怎么可能服侍鬼神呢?’连身边的事物都理解不了,怎么可能了解遥远的海洋呢?因此,对实际用途没有帮助的事,君子不去做;对治理国家没有益处的事,君子不去追随。夏、商、周三代的君王信守传统的道义,他们的德行照耀四海;而战国时期的诸侯听信了那些动听但蛊惑人心的言论,最终导致国家灭亡,就像山丘的崩塌。秦始皇曾经吞并了整个天下,想要进一步吞并所有国家,结果却失去了秦国的三十六个郡;他想要到达四海之外,却失去了秦朝的州县。秦始皇这样的人,知道邹衍所谓的‘大义’,却不如坚守儒家的‘小计’。”

上一篇:论功第五十二
下一篇:论灾第五十四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中...
正在加载更多评论...
已加载全部评论
© 2017- 5000yan.com | 鄂ICP备13017733号-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