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铁论

《盐铁论》由桓宽根据西汉著名的“盐铁会议”编撰而成,书中主要记述了汉昭帝时期以民间贤良、文学为代表的儒家和以朝中大臣桑弘羊为代表的法家就盐铁专营、酒类专卖、平准均输等经济政策而展开的论争内容。《盐铁论》不仅较为客观地记载了当时的经济、政治、军事、文化情况,还反映了儒法两家在治国理念上的分歧以及儒家经济思想的确立过程。
论功第五十二

【原文】

大夫曰:“匈奴无城廓之守,沟池之固,修戟强弩之用,仓廪府库之积,上无义法,下无文理,君臣嫚易,上下无礼,织柳为室,旃廗①为盖。素弧骨镞,马不粟食②。内则备不足畏,外则礼不足称。夫中国天下腹心,贤士之所总,礼义之所集,财用之所殖也。夫以智谋愚,以义伐不义,若因秋霜而振落叶。《春秋》曰:‘桓公之与戎、狄,驱之尔。’况以天下之力乎?”

【注释】

①廗(xí):席。

②不粟食:不用谷子喂。

【翻译】

御史大夫桑弘羊说:“匈奴人缺乏内城外郭的防御,没有护城河的坚强堡垒,没有修炼长矛和强弩的兵力,也不具备粮仓和国库的储备。他们的社会上层没有正义的法律,下层缺乏教化和理性,君臣之间无礼轻蔑,社会秩序失去了礼节。他们的住所是用柳条编织的,屋顶则是用毡席覆盖的。他们的武器是未经修饰的弓和骨头制成的箭头,他们的马匹也不用谷子喂。国内的防备不足以引起恐惧,国外的礼仪也不值得称道。而中国是天下的核心,是贤人聚集的地方、礼义文化的汇聚之所、财富资源的增殖之地。用中国的智慧策略谋伐匈奴的愚昧,用中国的仁义原则攻击匈奴的不义,就像秋天的霜冻使落叶纷纷坠落。《春秋公羊传·庄公三十年》中说:‘齐桓公对付戎狄,只是将他们赶走而已。’何况是以整个天下的力量对抗匈奴的汉朝呢?”

【原文】

文学曰:“匈奴车器无银黄丝漆之饰,素成①而务坚,丝无文采裙袆曲襟之制,都成而务完。男无刻镂奇巧之事,宫室城郭之功。女无绮绣淫巧之贡,纤绮罗纨之作。事省而致用,易成而难弊。虽无修戟强弩,戎马良弓;家有其备,人有其用,一旦有急,贯弓上马而已。资粮不见案首,而支数十日之食,因山谷为城郭,因水草为仓廪。法约而易辨,求寡而易供。是以刑省而不犯,指麾②而令从。嫚于礼而笃于信,略于文而敏于事。故虽无礼义之书,刻骨卷木,百官有以相记,而君臣上下有以相使。群臣为县官计者,皆言其易,而实难,是以秦欲驱之而反更亡也。故兵者凶器,不可轻用也。其以强为弱,以存为亡,一朝尔也。”

【注释】

①素成:以朴素本色制成。

②指麾:同“指挥”。

【翻译】

文学之士说:“匈奴的车和器具不用银子、黄金、丝绸和漆料来装饰,它们以材料的朴素本色制成,追求的是坚固耐用。他们的丝绸衣物也不讲究花哨的图案和颜色,没有裙摆、护膝和交叉领口之类的设计,而是用整块布料裁剪而成,注重的是完整无损。男子不从事精细的雕刻工艺,也不建造华丽的宫殿和城墙。女子不制作精美的刺绣品,也不织造图案繁复的丝绸。他们的生活简单而实用,东西制作容易且不易损坏。匈奴尽管没有精良的武器,如长矛和强弩,但每家都有战马和好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职责,一旦有紧急情况,就能立刻挟弓上马战斗。他们的粮食虽然不是摆在桌上的,但能够支撑数十天的食用,他们利用山谷做城堡,用自然的水源和草地作为粮仓。他们的法律简明易懂,需求少而容易满足。因此,虽然刑罚减少,但人们并不违犯,长官指挥,大家就会遵从。他们虽不讲究礼节,却非常讲信用,虽然文书简略,但办事效率高。所以,即使没有礼义的书籍,只是在骨头上刻记,或者用木简记录,官员们也有记事的工具,君主和臣子也有传递信息的方法。朝廷的大臣都认为征服匈奴很容易,实际上却很难,这也是为什么秦国想要驱逐匈奴,最终却导致了自己的灭亡。因此,战争是危险的工具,不应轻易使用。它能将强者变弱,将生者化为死者,也就是一个早晨的事情而已。”

【原文】

大夫曰:“鲁连有言:‘秦权使其士,虏使其民。’故政急而不长。高皇帝受命平暴乱,功德巍巍①,惟天同大焉。而文、景承绪润色之。及先帝征不义,攘无德,以昭仁圣之路,纯至德之基,圣王累年仁义之积也。今文学引亡国失政之治,而况之于今,其谓匈奴难图,宜矣!”

【注释】

①巍巍:高大貌。

【翻译】

御史大夫桑弘羊说:“鲁仲连曾经指出:‘秦国对待士人采取欺骗手段,将百姓当作俘虏来使唤。’这就是为何秦的统治紧张且短暂。高祖皇帝顺应天命,平定了秦朝的暴乱,其功德巍巍高耸,唯有苍天能与之媲美。继之而起的文帝和景帝,继承了高祖的基业,并进一步加以润泽和发展。而已故武帝,他征伐了不义的异族,驱逐了没有道德的野蛮人,以此彰显了仁慈和圣洁的道路,净化了至高无上的道德根基,这正是圣明君王年复一年积累的仁义之举。现在,有些文学作品引用了那些灭亡国家的失败政策来比较现今的政治,认为匈奴是难以制服的,这种说法是合理的!”

【原文】

文学曰:“有虞氏之时,三苗不服,禹欲伐之,舜曰:‘是吾德未喻也。’退而修政,而三苗服。不牧之地,不羁①之民,圣王不加兵,不事力焉,以为不足烦百姓而劳中国也。今明主修圣绪,宣德化,而朝有权使之谋,尚首功之事,臣固怪之。夫人臣席天下之势,奋国家之用,身享其利而不顾其主,此尉佗、章邯所以成王,秦失其政也。孙子曰:‘今夫国家之事,一日更百变,然而不亡者,可得而革也。逮出兵乎平原广牧,鼓鸣矢流,虽有尧、舜之知,不能更也。’战而胜之,退修礼义,继三代之迹,仁义附矣。战胜而不休,身死国亡者,吴王是也。”

【注释】

①羁:本意为马笼头,引申为约束、驯服。

【翻译】

文学之士说:“有虞氏时期,三苗族群不顺从,禹王打算对他们发起战争。然而,舜帝说:‘这是因为我的德行还没有感化他们。’于是他退身并加强政治教化,最终三苗族群也顺服了。对于那些未被开化的土地和未被驯服的人民,圣明的君王不会派兵征服,也不会使用武力,因为他们认为这样做不值得麻烦百姓,同时也会使中原地区疲惫。现在,我们的明君继承了圣王的治国之道,推广德行教化,但朝廷中却有人主张使用权谋之术,崇尚斩首计功之策,我对此感到非常惊讶。那些官员利用天下的形势,动用国家的资源,自己享受利益却不考虑君主,这正是尉佗和章邯能够自立为王、秦国丧失政权的原因。孙子说:‘如今国家的大事,一天之内变化无常,但国家不会灭亡,因为总有改变的可能。一旦军队在广阔的平原上展开战斗,战鼓响起,箭雨密集,即便拥有尧舜的智慧,也无法改变战局。’战争胜利后,应当退兵并修复礼义,继承夏、商、周三代的治国之道,这样仁义就会自然而然地归附。如果战争胜利后不知道停歇,最终会导致身死国灭,吴王夫差就是这样的例子。”

【原文】

大夫曰:“顺风而呼者易为气,因时而行者易为力。文、武怀余力,不为后嗣计,故三世而德衰,昭王南征,死而不还。凡伯囚执,而使不通,晋取郊、沛,王师败于茅戎。今西南诸夷,楚庄之后;朝鲜之王,燕之亡民也。南越尉佗起中国,自立为王,德至薄,然皆亡①天下之大,各自以为一州,倔强倨敖,自称老夫。先帝为万世度,恐有冀州之累,南荆之患,于是遣左将军楼船平之,兵不血刃,咸为县官也。七国之时,皆据万乘,南面称王,提珩②为敌国累世,然终不免俛首系虏于秦。今匈奴不当汉家之巨郡,非有六国之用,贤士之谋。由此观难易,察然可见也。”

【注释】

①亡:通“忘”,忘记。

②提珩(héng):亦作“提衡”,相等,相对。

【翻译】

御史大夫桑弘羊说:“顺着风喊叫的人,声音传得远,把握时机而采取行动的人,力量发挥得更好。周文王和周武王留有余力,但他们没有为后代谋划如何征服边疆之地,结果到了第三代,周王的德行就衰落了。周昭王南征荆楚,结果战死沙场,再也没有回来。周朝的大夫凡伯在出使途中被俘,导致夷族和华夏的使节往来中断。晋国攻占了周朝的郊、柳两地,周朝的军队在与茅戎的战斗中惨败。现在西南的各个夷族,都是楚庄王的后代;朝鲜的君主,是燕国的流亡百姓。南越的尉佗在中国起兵,自立为王,他的德行最为浅薄,但他们都忘记了天下的广大,各自自认为是独立的国家,倔强而傲慢,自称‘老子’。已故汉武帝考虑到万世后代,担心会有类似凡伯被俘或昭王战死不归的情况发生,因此派遣左将军和楼船将军等统帅平定四方,战争中几乎无人伤亡,四夷都归顺了朝廷。在战国时期的七国之中,每个国家都有万辆战车,七国君主都自称为王,互相之间势均力敌,长期以来都是敌对国家,但最终都未能逃脱成为秦国俘虏的命运。现在的匈奴,其实力并不及汉朝的一个大郡,他们没有像六国那样的资源和人才,也没有贤士为他们出谋划策。从这些情况来看,哪个难对付,哪个容易对付,一目了然。”

【原文】

文学曰:“秦灭六国,虏七王①,沛然有余力,自以为蚩尤不能害,黄帝不能斥。及二世弑死望夷②,子婴系颈降楚,曾不得七王之俯首。使六国并存,秦尚为战国,固未亡也。何以明之?自孝公以至于始皇,世世为诸侯雄,百有余年。及兼天下,十四岁而亡。何则?外无敌国之忧,而内自纵恣也。自非圣人,得志而不骄佚者,未之有也。”

【注释】

①七王:韩王安、赵王迁、魏王假、楚王负刍、燕王喜、代王嘉、齐王建。

②望夷:秦代宫名。故址在今陕西省泾阳县东南,因东北临泾水以望北夷,故名。

【翻译】

文学之士说:“秦国灭掉了山东六国,俘获了七位国王,力量还富余,自认为即使是蚩尤也伤害不了他们,黄帝也推翻不了他们。然而到了秦二世,他在望夷宫被杀,秦王子婴被迫用绳索束颈投降楚国,连当初七位国王束手就擒的境遇都没能达到。如果山东六国依然存在,秦国仍旧是战国时期的强国之一,本不至于灭亡。这个论断怎么证实呢?从秦孝公到秦始皇,秦国世世代代一直是诸侯中的强者,持续了一百多年。但当秦国统一了天下后,仅仅十四年就灭亡了。为什么会这样?这是因为在外部没有敌国的威胁,在内部却放纵自己。除了圣人,在得到权力后不骄奢淫逸的,从来没有见过。”

上一篇:论勇第五十一
下一篇:论邹第五十三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中...
正在加载更多评论...
已加载全部评论
© 2017- 5000yan.com | 鄂ICP备13017733号-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