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大夫曰:“屠者解分中理①,可横以手而离也;至其抽筋凿骨,非行金斧不能决。圣主循性而化,有不从者,亦将举兵而征之,是以汤诛葛伯,文王诛犬夷。及后戎、狄猾夏,中国不宁,周宣王、仲山甫式遏寇虐。《诗》云:‘薄伐猃狁②,至于太原。’‘出车彭彭,城彼朔方③。’自古明王不能无征伐而服不义,不能无城垒而御强暴也。”
【注释】
①中理:符合腠理。
②猃狁(xiǎn yǔn):古族名。《史记》载黄帝北逐荤粥。殷周之际,分布在今陕西、甘肃北境及内蒙古自治区西部。从事游牧。
③朔方:北方。
【翻译】
御史大夫桑弘羊说:“就像屠夫在分割肉体时,只需符合腠理就能轻易从旁侧用手分开;但当需要抽出筋脉或劈开骨头时,没有锋利的金斧是无法完成的。圣明的君主顺应人性去教化人民,若遇到不顺从的,也必须动用武力去征服,正如商汤处决了葛伯、文王处决了犬夷一样。后来,戎狄扰乱中原,使得中国不得安宁,周宣王和仲山甫起而制止这些侵扰。《诗经·小雅·六月》中说:‘轻兵攻打猃狁,一直打到太原。’《诗经·小雅·出车》说:‘战车隆隆,在北方筑城。’自古以来,明智的君王无法不通过征战来制服那些不义之人,也不能不建立城垒来抵御暴力。”
【原文】
文学曰:“舜执干戚而有苗①服,文王底德而怀四夷。《诗》云:‘镐京②辟雍,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普天之下,惟人面之伦,莫不引领而归其义。故画地为境,人莫之犯。子曰:‘白刃可冒,中庸不可入。’至德之谓也。故善攻不待坚甲而克,善守不待渠梁而固。武王之伐殷也,执黄钺,誓牧之野,天下之士莫不愿为之用。既而偃兵,搢③笏④而朝,天下之民莫不愿为之臣。既以义取之,以德守之。秦以力取之,以法守之,本末不得,故亡。夫文犹可长用,而武难久行也。”
【注释】
①有苗:亦称“苗民”。古族名。《史记·五帝本纪》载其地在江、淮、荆州(今河南南部至湖南洞庭湖、江西鄱阳湖一带)。传说舜时被迁到三危(今甘肃敦煌一带)。
②镐(hào)京:与丰同为西周国都。故址在今陕西西安市长安区西北。
③搢(jìn):插。
④笏(hù):朝笏,亦称“手板”。古时大臣朝见时手中所执的狭长板子,用玉、象牙或竹片制成,以为指画、记事之用。
【翻译】
文学之士说:“舜帝命人手执盾牌大斧跳武舞,使得有苗归顺;文王以德服人,四方异民心悦诚服。《诗经·大雅·文王有声》中写道:‘镐京建立辟雍,从西到东,从南到北,没有人不想归服。’普天之下,所有人类都会自然而然地归顺正义。因此,只需划定界限,就无人敢越雷池一步。孔子曾言:‘刀剑可以迎面而来,但至高的道德是不可侵犯的。’说的就是至高无上的德行。所以,擅长进攻的人无须坚固的盔甲就能取胜,擅长防守的人无须深渠高垒就能坚守。周武王征伐殷纣,手持黄钺,在牧野上誓师,天下的勇士无不愿意为他效力。之后武王停战,朝臣们插朝笏参加朝会,天下的百姓无不愿意成为他的子民。周朝以正义之道取得天下,以仁德之道守护天下。而秦朝则是以武力夺取天下,以严苛的法律维护天下,最终因本末倒置而亡。文治之道可以长久施行,而武力之道难以持续。”
【原文】
大夫曰:“《诗》云:‘猃狁孔炽,我是用戒。’‘武夫潢潢,经营四方。’故守御征伐,所由来久矣。《春秋》大戎未至而豫御之。故四支强而躬体固,华叶茂而本根据。故饬四境所以安中国也,发戍漕所以审劳佚也。主忧者臣劳,上危者下死。先帝忧百姓不赡,出禁钱①,解乘舆骖②,贬乐损膳③,以赈穷备边费。未见报施之义,而见沮成之理,非所闻也。”
【注释】
①禁钱:由少府掌管﹑供帝王使用的钱财。
②解乘舆骖:解下皇帝车舆上的骖马。
③贬乐损膳:减少音乐娱乐,降低伙食标准。
【翻译】
御史大夫桑弘羊说:“《诗经·小雅·六月》中有云:‘猃狁之气勃发,形势因此紧急。’《诗经·大雅·江汉》又说:‘武士们雄壮勇猛,四处征战经营。’由此可见,边防征战的传统由来已久。《春秋》记载,即使戎狄未至,也要提前做好防备。因此,四肢若强健,则身体自然健全;叶若繁茂,则树根必深厚。所以,整顿四方边境,是为了确保中原的安宁;征发戍边漕运,是为了确保一劳永逸。君主有忧虑时,臣子就应当辛劳;上位者有危险时,下位者就应当献身。已故武帝担心百姓生活不富足,便动用皇家经费,解下皇帝车舆上的骖马,减少音乐娱乐,降低伙食标准,以此救济贫困,补给边防之费。我未曾见过你们有何报答先皇的举措,反倒听闻你们贬低先帝功绩的不当之言,这是我没听说过的。”
【原文】
文学曰:“周道衰,王迹熄,诸侯争强,大小相凌。是以强国务侵,弱国设备。甲士劳战阵,役于兵革,故君劳而民困苦也。今中国为一统,而方内不安,徭役远而外内烦也。古者,无过年之繇,无逾时之役。今近者数千里,远者过万里,历二期①。长子不还,父母愁忧,妻子咏叹,愤懑之恨发动于心,慕思之积痛于骨髓。此《杕杜》②《采薇》③之所为作也。”
【注释】
①二期:两年。
②《杕(dì)杜》:《诗经·小雅》篇名。《诗序》说是慰劳戍役归还者的诗。诗中写戍役者的家人盼望其归还的心情。
③《采薇》:《诗经·小雅》篇名。诗中反映从军者抗御猃狁的艰辛生活和怀归之情。《鲁诗》及《齐诗》皆说是周懿王时的作品。《诗序》则说是文王派遣戍卒时所唱的乐歌。也有人说是季历(文王父)时诗,一说系周宣王时作品。
【翻译】
文学之士说:“周朝的治理日渐衰弱,王室事迹黯淡,各个诸侯国争夺霸权,强者压迫弱者。由此强国不断侵略,而弱国则不得不防备。身披铠甲的士兵在战场上劳累奔波,被征召参与战争,使得君主辛劳,百姓也生活在困苦之中。现在虽然中国实现了统一,但国内仍然动荡不安,民众服役的地方遥远,无论国内外都让人烦心。在古时,没有超过一年的徭役,也没有超过时限的兵役。而现在,近距离的徭役也有数千里,远距离的更是超过万里,时间长达两年之久。长子不能归家,父母因此忧心忡忡,妻子则叹息不已,心中充满了愤怒和悲痛,对亲人的思念之情深入骨髓。这些情感正是《诗经·唐风·杕杜》《诗经·小雅·采薇》创作的原因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