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铁论

《盐铁论》由桓宽根据西汉著名的“盐铁会议”编撰而成,书中主要记述了汉昭帝时期以民间贤良、文学为代表的儒家和以朝中大臣桑弘羊为代表的法家就盐铁专营、酒类专卖、平准均输等经济政策而展开的论争内容。《盐铁论》不仅较为客观地记载了当时的经济、政治、军事、文化情况,还反映了儒法两家在治国理念上的分歧以及儒家经济思想的确立过程。
和亲第四十八

【原文】

大夫曰:“昔徐偃王行义而灭,鲁哀公好儒而削。知文而不知武,知一而不知二。故君子笃仁以行,然必筑城以自守,设械以自备,为不仁者之害己也。是以古者,蒐①狝②振旅而数军实焉,恐民之愉③佚而亡戒难。故兵革者国之用,城垒者国之固也;而欲罢之,是去表见里,示匈奴心腹也。匈奴轻举潜进,以袭空虚,是犹不介④而当矢石之蹊,祸必不振。此边境之所惧,而有司之所忧也。”

【注释】

①蒐(sōu):春天打猎。

②狝(xiǎn):古代秋天出猎的名称。

③愉(tōu):通“偷”,苟且,怠惰。

④介:通“甲”。

【翻译】

御史大夫桑弘羊说:“从前,徐国的偃王因仁义之治而国破家亡,鲁国的哀公偏爱儒士而导致国势衰微。他们只懂得文治之道,却不懂武备之重,只通晓一端,却忽略了另一端。因此,虽然君子应当坚持仁义之行,但也必须建造城池以保护自己,准备武器以备不时之需,以防那些无仁之人伤害自己。正因如此,古时候的人们会在春秋举行狩猎,以此来检阅军队,确保军备齐全,他们担心人民苟且偷安,而忘记了防备灾难。所以,兵器和盔甲是国家的必需品,城墙和堡垒是国家的坚固根基。而现在你们想要废除兵革城堡,这无异于撤去国家的外部防护展现内里,向匈奴暴露了我们的心腹。匈奴人轻装上阵,悄无声息地接近,以便突袭我们的空虚之地,这就像不穿甲胄直接站在箭石飞行的路径上,灾难是无法避免的。这是边境地区所恐惧的事,也是负责官员所担忧的事。”

【原文】

文学曰:“往者,通关梁,交有无,自单于以下,皆亲汉内附,往来长城之下。其后,王恢误谋马邑,匈奴绝和亲,攻当路塞①,祸纷拏②而不解,兵连而不息,边民不解甲弛弩,行数十年,介胄而耕耘, 和亲第四十八 耰而候望,燧燔烽举,丁壮弧弦而出斗,老者超越而入葆③。言之足以流涕寒心,则仁者不忍也。《诗》云:‘投我以桃,报之以李。’未闻善往而有恶来者。故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为兄弟也。故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注释】

①攻当路塞:进攻交通要道上的关塞。

②纷拏(ná):混乱貌。

③葆:通“堡”,城堡。

【翻译】

文学之士说:“过去,汉朝与匈奴之间的关卡和桥梁畅通无阻,双方互通有无,从匈奴的单于到普通百姓,都与汉朝保持亲密关系,愿意归附,双方往来于长城之下。但随后,王恢在马邑的策划失误导致匈奴与汉朝的和亲关系断裂,匈奴便攻击了要道上的关塞,灾难接踵而至,难以解决,战火连绵不绝,边境居民长年累月不得卸下盔甲,不敢放松弓弩,经历几十年,他们穿戴着铠甲头盔耕作,手持农具还要警惕敌情,边疆上烽火连天,壮年男子携弓带箭奔赴战场,老人则急忙逃入堡垒避难。这些情况让人听闻后不禁泪流满面,心生寒意,仁慈之人无法忍受这样的景象。《诗经·大雅·抑》中说:‘你给我一个桃,我回报你一个李。’从未听说过用善意交往却换来恶意的回应。因此,君子应当保持尊重而不失礼,如果与人相处恭敬有礼,那么四海之内的人就都是兄弟姐妹。所以,只要内心自省而无愧疚,何需忧虑和恐惧呢?”

【原文】

大夫曰:“自春秋诸夏之君,会聚相结,三会之后,乖疑相从,伐战不止;六国从亲,冠带①相接,然未尝有坚约。况禽兽之国乎!《春秋》存君在楚,诘鼬之会书公,绐②夷、狄也。匈奴数和亲,而常先犯约,贪侵盗驱,长诈之国也。反复无信,百约百叛,若朱、象之不移,商均之不化。而欲信其用兵之备,亲之以德,亦难矣。”

【注释】

①冠带:指戴帽束带。此处指山东六国派出的合纵使者。

②绐:通“殆”,危。

【翻译】

御史大夫桑弘羊说:“自春秋时期以来,华夏的各诸侯国领袖们聚集一堂,结盟联合,但经过几次盟会之后,猜忌和怀疑随之而生,互相攻伐,战争不止;到了战国时期,山东六国联合起来对抗秦国,合纵使者们冠带相望于道,相互之间的盟约却从未得到坚守。中原地区尚且如此,更何况是像匈奴这样野蛮的国家呢!《春秋·襄公二十九年》记载,鲁襄公被囚禁在楚国,《春秋·定公四年》中的诘鼬之会也提到了鲁定公,都是认为夷狄危险。匈奴多次与汉朝和亲,却总是首先违背盟约,他们贪婪地侵扰和掠夺,是一个擅长欺骗的国家。他们屡次背信弃义,一百次盟约便会一百次背叛,就像尧的不肖子丹朱、舜的不肖弟象那样本性顽劣,就像舜的不肖子商均那样无法被感化。想要相信匈奴在军事准备上的诚意,以及用仁德来亲近他们,实在是太难了。”

【原文】

文学曰:“王者中立①而听乎天下,德施方外,绝国殊俗,臻于阙廷②,凤皇在列树,麒麟在郊薮③,群生庶物,莫不被泽。非足行而仁办之也,推其仁恩而皇之,诚也。范蠡出于越,由余长于胡,皆为霸王贤佐。故政有不从之教,而世无不可化之民。《诗》云:‘酌彼行潦,挹彼注兹。’故公刘处戎、狄,戎、狄化之。太王去豳④,豳民随之。周公修德,而越裳氏来。其从善如影响。为政务以德亲近,何忧于彼之不改?”

【注释】

①中立:立于天下的中心。

②阙廷:朝廷。亦借指京城。

③郊薮(sǒu):郊野草泽之地。

④豳(bīn):同“邠”,古邑名。在今陕西旬邑西南。周族后稷的曾孙公刘由邰迁居于此,到文王祖父太王又迁于岐。

【翻译】

文学之士说:“君主立于中央,聆听天下之声,其仁德之泽,流布至远方不同风俗习惯的邦国,他们都来到天子的宫阙朝廷。凤凰栖于树上,麒麟在野泽游玩,天下万物生灵,没有不承受天子恩泽的。这并不是君主亲足行走所能办到的,而是通过推广仁慈之恩,广泛地施与众人,这是出自天子的诚心啊。范蠡离开越国,由余在西戎成长,他们最终都成为霸主的贤良辅佐。所以,只有朝廷发布的政令不合民意,但没有不可教化的民众。《诗经·大雅·泂》中说:‘从道旁取水,倒入此处。’因此,公刘居于戎狄之地,使戎狄变得文明。太王离开豳地,豳地的人民跟随他到岐山下。周公修身养德,远方的越裳氏便前来朝拜。善行之举,如影随形,如响应声。若朝廷之政务以求仁以德亲近匈奴,何需忧虑他们不改天性呢?”

上一篇:世务第四十七
下一篇:繇役第四十九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中...
正在加载更多评论...
已加载全部评论
© 2017- 5000yan.com | 鄂ICP备13017733号-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