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铁论

《盐铁论》由桓宽根据西汉著名的“盐铁会议”编撰而成,书中主要记述了汉昭帝时期以民间贤良、文学为代表的儒家和以朝中大臣桑弘羊为代表的法家就盐铁专营、酒类专卖、平准均输等经济政策而展开的论争内容。《盐铁论》不仅较为客观地记载了当时的经济、政治、军事、文化情况,还反映了儒法两家在治国理念上的分歧以及儒家经济思想的确立过程。
世务第四十七

【原文】

大夫曰:“诸生妄言!议者令可详用,无徒守椎车之语①,滑稽而不可循。夫汉之有匈奴,譬若木之有蠹,如人有疾,不治则浸以深。故谋臣以为击夺以困极之。诸生言以德怀之,此有其语而不可行也。诸生上无以似三王,下无以似近秦,令有司可举而行当世,安蒸庶②而宁边境者乎?”

【注释】

①守椎车之语:指过时的、没有用的话。

②蒸庶:民众,百姓。

【翻译】

御史大夫桑弘羊说:“各位文学之士简直是在胡说!参与讨论的人所提的意见应该周详可用,不要总是守着一些过时的空话来混淆是非又让人不可捉摸。大汉有匈奴的侵扰,就像树木有蛀虫,又像人有疾病,如果不及时治疗,就会逐渐恶化。因此,有谋略的臣子认为应该攻击匈奴,夺取胜利,使他们陷入极端的困境之中。各位文学之士说要以仁德去感化匈奴,这种做法口头上说说可以,实际施行起来却是行不通的。你们这些文学之士,远点说没有夏、商、周三王那样的仁德,近点说又没有秦始皇那样的韬略,却还要让官吏推荐你们,并在当下施行你们的主张,这样怎么能够使百姓安定、边境安宁呢?”

【原文】

文学曰:“昔齐桓公内附百姓,外绥诸侯,存亡接绝,而天下从风。其后,德亏行衰,葵丘之会,振而矜之,叛者九国。《春秋》刺其不崇德而崇力也。故任德,则强楚告服,远国不召而自至;任力,则近者不亲,小国不附。此其效也。诚上观三王之所以昌,下论秦之所以亡,中述齐桓所以兴,去武行文,废力尚德,罢关梁①,除障塞②,以仁义导之,则北垂无寇虏之忧,中国无干戈之事矣。”

【注释】

①罢关梁:撤除关卡,以便于货物流通。

②除障塞:除掉屏障要塞。

【翻译】

文学之士说:“从前,齐桓公对内亲附百姓,对外安抚诸侯,挽救即将灭亡的国家,接继已经灭亡的国家,所以天下诸侯很快便归顺于他。后来,齐桓公的德行衰败,在葵丘会盟诸侯之时,他趾高气昂、骄横跋扈,最终使得许多诸侯国都背叛了他。《春秋》也指责齐桓公不崇尚仁德而崇尚武力。因此,当齐桓公崇尚仁德之时,强大如楚国也会宣告臣服,远方的诸侯国也会主动归顺;当齐桓公崇尚武力时,附近的诸侯国不会再亲近他,弱小的国家也不会再依附他。这就是崇尚仁德与崇尚武力的不同结果。如果我们远一些去观察夏、商、周三王统治时期为何会昌盛,近一些去讨论秦朝是怎样灭亡的,分析居于两者中间的齐桓公为何会兴起,(便可以发现)如果朝廷放弃依靠武力而推广礼义,废除暴力而崇尚仁德,撤销关卡,拆除屏障要塞,以仁义去引导天下,那北部边境便不再会有匈奴的侵扰,中原地区也就不再会有战事了。”

【原文】

大夫曰:“事不豫辨①,不可以应卒。内无备,不可以御敌。《诗》云:‘诰尔民人,谨尔侯度,用戒不虞。’故有文事,必有武备。昔宋襄公信楚而不备,以取大辱焉,身执囚而国几亡。故虽有诚信之心,不知权变,危亡之道也。《春秋》不与夷、狄之执中国,为其无信也。匈奴贪狼,因时而动,乘可而发,飙举②电至。而欲以诚信之心,金帛之宝,而信无义之诈,是犹亲跖、 世务第四十七 而扶猛虎也。”

【注释】

①豫辨:事先辨别。豫,通“预”。

②飙举:像狂飙一样行动。

【翻译】

御史大夫桑弘羊说:“事情如果不事先辨识,就不可以应付突然发生的变化。朝廷内部如果没有做好军事防备,就不能抵御敌人的进攻。《诗经·大雅·抑》中说:‘告诉你们的百姓,要谨慎遵守诸侯制定的法律,以此来戒备意外事件的发生。’因此,国家在进行文治的同时,也要做好武力方面的准备。从前宋襄公因为过于相信楚国,而不提前做好防备,以至于遭受了奇耻大辱,被楚国人捉为囚犯,国家也差一点灭亡。所以说,只有诚信之心,而不知道随机应变,就是走向了危险与灭亡的道路。《春秋》之中不赞许身为夷狄的楚国抓捕中原诸侯宋襄公这件事,是因为楚国不讲信用。匈奴就像虎狼一般贪婪,他们会等待时机发起进攻,会像狂飙一般席卷而来,又像闪电一般转瞬即去。现在你们竟然想用诚信之心去对待他们,赠送给他们黄金丝绸等宝物,盲目地相信毫无信义的欺诈,这就好比亲近盗跖、庄 世务第四十七 这两个大盗而扶助猛虎一样。”

【原文】

文学曰:“《春秋》‘王者无敌’。言其仁厚,其德美,天下宾服,莫敢交也。德行延及方外,舟车所臻,足迹所及,莫不被泽。蛮、貊异国,重译自至。方此之时,天下和同,君臣一德,外内相信,上下辑睦。兵设而不试,干戈闭藏而不用。《老子》曰:‘兕①无所用其角’‘螫②虫无所输其毒’。故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世安得跖、 世务第四十七 而亲之乎?”

【注释】

①兕(sì):古书上所说的雌犀牛。

②螫(shì):蜂、蝎等刺人。

【翻译】

文学之士说:“《春秋》中说,施行王道的人天下无敌。这是在说天子为人宽厚,道德美好,所以天下的人都归顺于他,没有人敢与他较量。他的德行可以传播到国境之外,凡是车船可以到的地方、足迹可以抵达的地方,没有人不蒙受他的恩泽。像蛮、貊这样蛮荒落后的异族,也可以通过几重翻译,主动前来归附。到那时,天下太平,君臣同心同德,国境内外相互信任,朝野上下和睦相处。设立军队却不需要作战,兵器收藏起来而不需要使用。老子说:‘犀牛没有地方使用它的牛角,毒虫也没有地方释放它的毒液。’所以,一国之主如果仁,那就没有人不仁;一国之主如果义,那就没有人不义。如此这般,世上哪里还有盗跖、庄 世务第四十七 这样的人可以去亲近呢?”

【原文】

大夫曰:“布心腹①,质情素②,信诚内感,义形乎色。宋华元、楚司马子反之相睹也,符契内合③,诚有以相信也。今匈奴挟不信之心,怀不测之诈,见利如前,乘便而起,潜进市侧,以袭无备。是犹措重宝于道路而莫之守也。求其不亡,何可得乎?”

【注释】

①布心腹:说出内心的话。

②情素:真情实意,本心。

③符契内合:如同契约凭证相合。古代契约凭证一分为二,当事双方各执一半,兑约时以契约相合为据。

【翻译】

御史大夫桑弘羊说:“推心置腹地说出心里话,对话表达真实感情,内心满怀真诚,脸上就会显出正义的神情。春秋时期,宋国大夫华元与司马子反在战场上相见,倾心交谈,就像符或契合在一起一样,这是因为他们都有诚意而可以信任。但现在,匈奴怀有不可信任的险恶用心,以及难以推测的狡诈诡计,看到利益就想冲上前去掳掠,抓住机会便会随时发起进攻,他们会偷偷潜藏在市场旁边,趁我们没有防备之时发动袭击。这就好比将贵重的宝物放在道路上而没有人看守,想要让它不丢失,这怎么可能呢?”

【原文】

文学曰:“诚信著乎天下,醇①德流乎四海,则近者哥讴②而乐之,远者执禽而朝之。故正近③者不以威,来远者不以武,德义修而任贤良也。故民之于事也,辞佚而就劳,于财也,辞多而就寡。上下交让,道路雁行④。方此之时,贱货而贵德,重义而轻利,赏之不窃,何宝之守也!”

【注释】

①醇:通“纯”。

②哥讴:歌颂。哥,通“歌”。

③正近:纠正近处民众言行。

④雁行:并行、平列而有次序。

【翻译】

文学之士说:“如果君主以诚信著称于天下,让纯德流传于四海,那附近的国家便会歌颂他并乐于臣服,远方的国家则会拿着礼物前来朝贡。因此纠正近处的人不依靠威势,招徕远处的人不依靠武力,而是依靠施行仁义道德,任用贤良的人。如此,老百姓在做事情时,才会不贪图安逸而勤恳劳作;在接纳财物时,也会推让多的而选择少的。朝野上下相互谦让,路上的行人就像雁行一样排列有序。到了这时,人们都轻视财物而崇尚德行,重视道义而轻视利益,即使奖赏东西,他都不会要,(如此)还有什么宝物是需要看守的呢?”

上一篇:西域第四十六
下一篇:和亲第四十八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中...
正在加载更多评论...
已加载全部评论
© 2017- 5000yan.com | 鄂ICP备13017733号-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