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铁论

《盐铁论》由桓宽根据西汉著名的“盐铁会议”编撰而成,书中主要记述了汉昭帝时期以民间贤良、文学为代表的儒家和以朝中大臣桑弘羊为代表的法家就盐铁专营、酒类专卖、平准均输等经济政策而展开的论争内容。《盐铁论》不仅较为客观地记载了当时的经济、政治、军事、文化情况,还反映了儒法两家在治国理念上的分歧以及儒家经济思想的确立过程。
西域第四十六

【原文】

大夫曰:“往者,匈奴据河、山之险,擅田牧之利,民富兵强,行入为寇,则句注之内惊动,而上郡以南咸城①。文帝时,虏入萧关,烽火通甘泉,群臣惧不知所出,乃请屯京师以备胡。胡西役大宛、康居之属,南与群羌通。先帝推让②斥夺广饶之地,建张掖以西,隔绝羌、胡,瓜分其援。是以西域之国,皆内拒匈奴,断其右臂,曳剑而走,故募人田畜以广用,长城以南,滨塞③之郡,马牛放纵,蓄积布野,未睹其计之所过。夫以弱越而遂意强吴,才地④计众非钧也,主思臣谋,其往必矣。”

【注释】

①城:修筑城墙。

②推让:驱逐。让,通“攘”。

③滨塞:边塞,边远险要的地方。

④才地:估算土地。才,通“裁”。

【翻译】

御史大夫桑弘羊说:“过去,匈奴利用黄河和阴山的天然屏障,霸占耕地和牧场,使得他们的人民富有,军队强大。每当他们侵扰边境,内地就会震动,从雁门关到上郡南部都会修筑城池防卫。文帝时期,匈奴侵略萧关,烽烟一路燃到甘泉,朝中的大臣都惊慌失措,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只得请求在京城驻军以防匈奴的侵袭。匈奴在西方征服了大宛、康居等国,在南方与各羌族结盟。已故先帝驱逐匈奴,果断地夺回了中国肥沃的土地,在张掖以西建立了郡县,将羌族和匈奴隔离开来,割断了匈奴的外援。因此,西域的各个国家都开始抵抗匈奴,相当于切断了匈奴的右臂,匈奴无奈之下只能拖剑而逃。之后汉朝开始招募民众在河西地区耕种和放牧,以此来增加国家的财富。在长城以南,边塞的各个郡县,马匹和牛群可以自由奔跑,粮食储备遍布田野。我认为朝廷开辟西域、征服匈奴的策略并没有什么不妥。就像在春秋时期,虽然越国弱小,但最终还是按照自己的意愿击败了强大的吴国。估算土地面积和人口数量,吴越并不是均等的,但越王勾践深思熟虑,名臣范蠡、文种为之出谋划策,越国的军队出征,灭吴成了必然。”

【原文】

文学曰:“吴、越迫于江、海,三川循环之,处于五湖之间,地相迫,壤相次,其势易以相禽也。金鼓①未闻,旌旗未舒,行军未定,兵以接矣。师无辎重②之费,士无乏绝之劳,此所谓食于厨仓而战于门郊者也。今匈奴牧于无穷之泽,东西南北,不可穷极,虽轻车利马,不能得也,况负重嬴兵以求之乎?其势不相及也。茫茫乎若行九皋③未知所止,皓皓乎若无网罗而渔江、海,虽及之,三军罢弊,适遗之饵也。故明王知其无所利,以为役不可数行,而权不可久张也,故诏公卿大夫、贤良、文学,所以复枉④兴微⑤之路。公卿宜思百姓之急,匈奴之害,缘圣主之心,定安平之业。今乃留心于末计,摧本议,不顺上意,未为尽于忠也。”

【注释】

①金鼓:古代击鼓进攻,鸣金收兵。

②辎(zī)重:军用器械、粮草、营帐、服装等的统称。

③九皋(gāo):深泽。

④复枉:纠正弯曲。

⑤兴微:从微小之处做起。

【翻译】

文学之士说:“吴国和越国被江河和海洋所限制,松江、钱塘江和浦阳江三江环绕,位于长荡湖、太湖、射贵湖、上湖、滆湖五大湖泊之中,土地紧邻,边界接壤,这使得它们容易相互冲突。军队金鼓尚未敲响,军旗还未展开,行军的计划还没定下来,双方的兵器就已经交接。军队不需军用物资的费用,士兵也没有长途远征的筋疲力尽,这正是所谓的‘在厨房吃完饭后直接走到门前去作战’的情形。而今,匈奴在无边无际的草原上放牧,无论是东西南北,都是一望无际,即便拥有轻便的战车和飞速的战马也无法追赶,更何况是背负重装备追赶的汉军呢?这种情况下,汉军根本无法赶上。如此追赶就像在茫茫无尽的水泽草原上奔波,不知道目的地在哪里,或者像在广阔的江海中没有网而徒手捕鱼,即使追上了匈奴,汉军将士也已经筋疲力尽,反而成了送到匈奴嘴边的猎物。因此,英明的君主意识到对匈奴的征伐没有任何好处,认为不应该频繁发动战争,也不应该无限扩张权力,所以他下令公卿、大夫、贤良之士和文学之士相互讨论,寻找纠正弯曲、从细微处复兴汉朝的方法。作为公卿,你们应当考虑人民的紧迫需求和匈奴的威胁,顺应圣明君主的意愿,确立和平安定的治理。但现在,你们却专注于次要的战略,破坏了与民休息的根本计划,不顺从君主的意志,这不能算是尽忠。”

【原文】

大夫曰:“初,贰师不克宛而还也,议者欲使人主不遂忿①,则西域皆瓦解而附于胡,胡得众国而益强。先帝绝奇听,行武威,还袭宛,宛举国以降,效其器物,致其宝马。乌孙之属骇胆,请为臣妾。匈奴失魄,奔走遁逃,虽未尽服,远处寒苦 西域第四十六 埆之地,壮者死于祁连、天山,其孤未复。故群臣议以为匈奴困于汉兵,折翅伤翼,可遂击服。会先帝弃群臣,以故匈奴不革。譬如为山②,未成一篑而止,度功业而无继成之理,是弃与胡而资强敌也。辍几沮成,为主计若斯,亦未可谓尽忠也。”

【注释】

①遂忿:泄愤。

②为山:堆土成山。

【翻译】

御史大夫桑弘羊说:“起初,贰师将军李广利领导的军队未能征服大宛,撤回敦煌。参与议政的公卿建议皇帝不要为了发泄愤恨而继续进攻,应该停止攻宛,否则会使西域中有意归汉的国家意志动摇,转向支持依附匈奴,匈奴得到支持将变得更加强大。然而,已故武帝没有采纳这些无稽之谈,而是决定展现军事力量,再次进攻大宛,最终大宛全国投降,并上缴了宝贵的器物和珍贵的汗血宝马。乌孙和其他西域国家闻风丧胆,纷纷请求成为汉朝的臣民。匈奴惊慌失措,四处逃窜,尽管还未完全臣服,但他们被迫居住在遥远且贫瘠的地方,许多壮年男子在祁连山和天山战死,他们的孤儿还未长大。因此,朝廷的大臣们认为,匈奴已被汉军困住,如同折断了翅膀,应该趁机彻底征服他们。但不幸的是,恰逢武帝弃群臣而去,匈奴的局势并未有所改变。这就像堆土成山,却在差一筐土就完成时停下,功业未竟,没有继续推向成功的意愿,这无异于放弃了成果,反而增强了匈奴实力。中断了即将成功的事业,破坏了事业的成功,谋划这样的策略对于君主来说,也不能算尽了忠诚。”

【原文】

文学曰:“有司言外国之事,议者皆徼一时之权,不虑其后。张骞言大宛之天马汗血,安息①之真玉大鸟②,县官既闻如甘心焉,乃大兴师伐宛,历数期而后克之。夫万里而攻人之国,兵未战而物故过半,虽破宛得宝马,非计也。当此之时,将卒方赤面③而事四夷,师旅相望,郡国并发,黎人困苦,奸伪萌生,盗贼并起,守尉不能禁,城邑不能止。然后遣上大夫衣绣衣以兴击之。当此时,百姓元元,莫必其命,故山东豪杰,颇有异心。赖先帝圣灵斐然。其咎皆在于欲毕匈奴而远几也。为主计若此,可谓忠乎?”

【注释】

①安息:“帕提亚王国”。西亚古国。帕提亚(Parthia)地处伊朗高原东北部,原为波斯帝国属地。公元前4世纪曾被马其顿亚历山大占领,后属塞琉西王国。前3世纪中期独立,阿萨息斯一世(Arsaces Ⅰ)称王,建阿萨息斯王朝(中国史籍译称“安息”)。

②大鸟:鸵鸟。

③赤面:红脸,形容将士与敌厮杀时血脉偾张的面容。

【翻译】

文学之士说:“负责外事的官员们讨论时都只看重一时的权力,而不考虑长远后果。张骞告诉武帝,大宛有汗血宝马,安息有珍贵的玉石和巨大的鸵鸟,这些话一旦传到朝廷,他们便急切地想要这些异国之宝以满足自己的欲望,于是征调大军去征服大宛,历经数年艰辛才将其攻下。然而,跋涉万里去侵略他国,战斗尚未开始,士兵就已损失过半,即便最终攻克大宛获得了宝马,这也不是明智之举。在那个时候,士兵们正在与边疆四夷苦战,军队遍布道路,各地都在征兵,百姓们生活在困苦之中,奸诈之徒开始出现,盗贼四起,地方官吏束手无策,不能禁止,城镇无法阻挡。随后,朝廷派遣身穿绣花官服的特使去镇压叛乱。在这种情况下,百姓们的生命安全无人能保,因此山东的豪杰们开始心生异志。幸好先帝的神圣灵气显现,才使混乱得以平息。这一切错误,都是因为官员们一心想要彻底征服匈奴,却没有考虑到停战休养的大计。像这样为君主出谋划策,真的称得上忠诚吗?”

上一篇:伐功第四十五
下一篇:世务第四十七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中...
正在加载更多评论...
已加载全部评论
© 2017- 5000yan.com | 鄂ICP备13017733号-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