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铁论

《盐铁论》由桓宽根据西汉著名的“盐铁会议”编撰而成,书中主要记述了汉昭帝时期以民间贤良、文学为代表的儒家和以朝中大臣桑弘羊为代表的法家就盐铁专营、酒类专卖、平准均输等经济政策而展开的论争内容。《盐铁论》不仅较为客观地记载了当时的经济、政治、军事、文化情况,还反映了儒法两家在治国理念上的分歧以及儒家经济思想的确立过程。
能言第四十

【原文】

大夫曰:“盲者口能言白黑,而无目以别之。儒者口能言治乱,而无能以行之。夫坐言不行,则牧童兼乌获①之力,蓬头苞②尧、舜之德。故使言而近,则儒者何患于治乱,而盲人何患于白黑哉?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故卑而言高,能言而不能行者,君子耻之矣。”

【注释】

①乌获:战国时秦国力士。传说能举千钧之重,与力士任鄙、孟说同为秦武王宠用,位至大官。寿至八十以上。后用来泛指力士。

②苞:通“包”,包含。

【翻译】

御史大夫桑弘羊说:“盲人虽能口头区分白色与黑色,但实际上无法用眼睛分辨。儒者虽能谈论治与乱,却缺乏实际行动的能力。如果仅仅是空谈而不付诸行动,那么任何牧童都能自夸拥有两个乌获的力量,任何蓬头垢面的人也能自诩具有尧、舜的美德。如果言论能与实际相符,那么儒者又何需担心治乱之事,盲人又何需担心颜色分辨的呢?古人说话慎重,因为他们害怕说了却做不到。因此,那些身份低微却高谈阔论、能说却不会做的人,是君子所不齿的。”

【原文】

贤良曰:“能言而不能行者,国之宝也。能行而不能言者,国之用也。兼此二者,君子也。无一者,牧童、蓬头也。言满天下,德覆四海,周公是也。口言之,躬行之,岂若默然载施其行而已。则执事亦何患何耻之有?今道不举而务小利,慕于不急以乱群意,君子虽贫,勿为可也。药酒,病之利也;正言,治之药也。公卿诚能自强自忍,食①文学之至言,去权诡②,罢利官,一归之于民,亲以周公之道,则天下治而颂声作。儒者安得治乱而患之乎?”

【注释】

①食:食用,引申为接纳。

②权诡:权诈诡辩。

【翻译】

贤良之士说:“那些能够口头表达正确理念却无法付诸实践的人,是国家的宝贵财富。而那些能够实际行动但不善于言辞的人,是国家的实用之才。能言善行的人,才是真正的君子。缺少这两者的,不过是普通的牧童或蓬头乱发之人。周公就是那种言行一致、德行遍布四海的人。他不仅言之凿凿,而且身体力行,不是那种默默无闻却默默实践的古代圣人。如果如此,那么执政者又有什么好担心或羞愧的呢?现在,有些人不追求伟大的道理,只是为了一点小利益,追求那些不紧急的事情而扰乱大众的思想,即使是君子在贫穷中,也不应该这样做。药酒对于疾病有益,正直的言论是治理国家的良药。如果公卿大夫能够自我忍耐、自我克制,接纳文学中的至理名言,摒弃权谋、欺诈、诡辩,取消追求利益的官职,将盐铁的利益全部还给人民,那么天下将会得到良好的治理,和平的赞歌将会响起。儒者又怎会因治乱的困扰而感到忧患呢?”

上一篇:执务第三十九
下一篇:取下第四十一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中...
正在加载更多评论...
已加载全部评论
© 2017- 5000yan.com | 鄂ICP备13017733号-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