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大夫曰:“鄙语①曰:‘贤者容不辱。’以世俗言之,乡曲有桀,人尚辟②之。今明天子在上,匈奴公为寇,侵扰边境,是仁义犯而藜藿采。昔狄人侵太王③,匡人畏孔子,故不仁者,仁之贼也。是以县官厉武以讨不义,设机械以备不仁。”
【注释】
①鄙语:俗语。
②辟:通“避”,让开,躲开。
③太王:古公亶父,古代周族领袖。传为后稷第十二代孙。周文王祖父。为戎、狄族所逼,由豳(今陕西旬邑西南)迁至岐山下的周原(今陕西岐山北),建筑城邑房屋,设立官吏,改革戎狄风俗,开垦荒地,发展农业。
【翻译】
御史大夫桑弘羊说:“俗语有云:‘有智慧的人总能保持尊严不受侮辱。’按照常人的看法,如果乡里有个恶棍,大家尚且会避开他。现在,我们伟大的皇帝统治着天下,而匈奴不顾一切地公然侵略我们的国土,扰乱了边疆的安宁,这是对我们国家仁慈和正义的挑战,甚至连藜藿野菜也被他们采摘了。就像以前的狄人侵犯了太王、匡地的人恐吓了孔子一样,那些缺乏仁心的人,实际上是对仁人的一种伤害。因此,朝廷必须强化武力,整饬军队去讨伐那些不义之徒,同时建立防御机制,以防备那些没有仁心的人。”
【原文】
贤良曰:“匈奴处沙漠之中,生不食之地,天所贱而弃之,无坛宇之居,男女之别,以广野为闾里,以穹庐①为家室,衣皮蒙毛②,食肉饮血,会市行,牧竖居,如中国之麋鹿耳。好事之臣,求其义,责之礼,使中国干戈至今未息,万里设备,此《兔罝》③之所刺,故小人非公侯腹心干城也。”
【注释】
①穹庐:游牧民族居住的毡帐。
②蒙毛:指身穿兽毛向外的衣服。
③《兔罝》:《诗经·周南》篇名。
【翻译】
贤良之士说:“匈奴人生活在沙漠之中,居住在荒凉之地,被天意所抛弃,他们没有神坛和宫殿之分,不区分男女,将广袤的大地当作乡里,把圆顶毛毡帐篷视为家园,身披兽皮,皮毛外翻,以兽肉为食,以兽血为饮,他们像赶集一样追逐着水草,像放牧的孩童一样与牲畜为伴,其生活方式宛如中国的麋鹿。那些好管闲事的官员,总想让匈奴人讲究仁义和礼节,却导致中国长期处于战乱之中,边境上万里防线至今依然紧张,这些大臣正是《诗经·周南·兔罝》中所讥讽的对象,因此这些小人并不是贵族的心腹和城池坚固的屏障。”
【原文】
大夫曰:“天子者,天下之父母也。四方之众,其义莫不愿为臣妾;然犹修城郭,设关梁,厉武士,备卫于宫室,所以远折难①而备万方者也。今匈奴未臣,虽无事,欲释备,如之何?”
【注释】
①远折难:远离挫折和灾难。
【翻译】
御史大夫桑弘羊说:“皇帝乃是万民之父母。四面八方的百姓,理应无人不愿成为君主的子民;尽管如此,仍须修筑城郭、加固城池,搭建关卡桥梁,训练士兵,为宫殿周边部署防卫,目的是远离灾祸,防备各种可能的危险。现在匈奴还未归顺,虽然暂时相安无事,你们却想撤销这些防御措施,若是出现紧急情况该怎么办呢?”
【原文】
贤良曰:“吴王所以见禽于越者,以其越近而陵远也。秦所以亡者,以外备胡、越而内亡其政也。夫用军于外,政败于内,备为所患①,增主所忧。故人主得其道,则遐迩偕行而归之,文王是也;不得其道,则臣妾为寇,秦王是也。夫文衰则武胜,德盛则备寡。”
【注释】
①备为所患:对外防备是为了对付所忧患的强敌。
【翻译】
贤良之士说:“吴王之所以被越国消灭,原因在于他轻视近邻越国、去挑战远方的齐国。秦国之所以灭亡,是因为它防备外敌匈奴和百越,对内却失去了善政。对外征战,内部政治却败坏,对外防备本来是为了对付所忧患的强敌,反而增加了君主的忧虑。若君主遵循治国的正道,无论远近的人民都会共同支持并归附于他,周文王便是这样的君主;反之,若君主偏离正道,连身边的臣子和妾室也会变成敌人,秦国的君主就是这样的例子。当文治不再兴盛,武力就会占上风;而当德行昌盛时,军备之需就会减少。”
【原文】
大夫曰:“往者,四夷俱强,并为寇虐:朝鲜逾徼①,劫燕之东地;东越越东海,略浙江之南;南越内侵,滑②服令③;氐、僰、冉、
、巂唐④、昆明之属,扰陇西、巴、蜀。今三垂已平,唯北边未定。夫一举则匈奴震惧,中外释备,而何寡也?”
【注释】
①逾徼(jiào):越过边境。
②滑:通“猾”,扰乱。
③服令:地名,指岭南地区。
④氐、僰(bó)、冉、
(mánɡ)、巂(xī)唐:氐,古族名。殷周至南北朝分布在今陕西、甘肃、四川等省交界处。从事畜牧业和农业。汉魏后,长期与汉人杂居,大量吸收汉文化。两晋十六国间,曾建立仇池、前秦、后凉等政权。至隋多渐融合于汉族。僰,亦称“僰人”,古族名。曾建有僰侯国(“僰国”)。冉,古代少数民族,居住在今四川境内。駹,古代少数民族,居住在今四川境内。巂唐,古县名。西汉元封二年(前109)置。治今云南云龙西南。南朝宋废。东汉永平十年(67),置益州西部都尉治此。
【翻译】
御史大夫桑弘羊说:“过去,四周的异族都十分强悍,一同成为中原的心腹大患:朝鲜人越过边境,掠夺了燕国的东部地区;东越人跨过东海,侵占了浙江的南部;南越人深入内陆,扰乱了服令地区;氐族、僰族、冉族、
族、巂唐族和昆明等少数民族,纷纷侵扰了甘肃的西部、重庆和四川地区。现在东边、西边、南边的边境已经安定下来,只剩下北边的匈奴尚未平定。如果我们能一举成功,匈奴必将恐惧,国内外的军事防备就可以撤销,你为什么还说要减少呢?”
【原文】
贤良曰:“古者,君子立仁修义,以绥①其民,故迩者习善,远者顺之。是以孔子仕于鲁,前仕三月及齐平,后仕三月及郑平,务以德安近而绥远。当此之时,鲁无敌国之难,邻境之患。强臣②变节而忠顺,故季桓③隳其都城④。大国畏义而合好,齐人来归郓、
、龟阴之田。故为政而以德,非独辟害折冲也,所欲不求而自得。今百姓所以嚣嚣,中外不宁者,咎在匈奴。内无室宇之守,外无田畴之积,随美草甘水而驱牧,匈奴不变业,而中国以骚动矣。风合而云解,就之则亡,击之则散,未可一世⑤而举也。”
【注释】
①绥:安定,安抚。
②强臣:指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三家。
③季桓:鲁国的执政大夫季桓子。
④隳其都城:孔子执政期间,推行打击三桓的政策。鲁定公十三年(前497),迫使季桓子平毁费邑,迫使叔孙氏平毁郈(hòu)邑。
⑤一世:三十年。
【翻译】
贤良之士说:“在古代,君子修行仁爱和正义,以此来安抚人民,因而邻近的人通过习染学会了善行,而远方的人也会归顺。这就是为什么孔子在鲁国任职大司寇时,他上任前三个月内,就使鲁国与齐国和解,后三个月,与郑国也和解了,他总是以道德来安抚近邻、绥靖远方。在孔子的治理下,鲁国既没有外敌的灾难,也没有邻国的祸患。三桓强臣不得不改变立场,对公室忠诚顺从,因此季桓子摧毁了自己的都城费邑。临近的大国因敬畏孔子的仁义而与鲁国结好,齐国的人民甚至归还了郓、
、龟阴的土地。所以,治理国家要依赖于仁义道德,这不仅仅是为了避免灾害或击败敌人,人们心中所希望的,不必刻意追求,自然就会实现。现在,中国的百姓怨声载道,国内外都不太平,这一切的错都在于对匈奴的政策上。匈奴人内部没有需要守卫的房屋宫宇,外部也没有需要耕作的田地,他们追随肥沃的草场和清甜的水源迁徙放牧,匈奴人不改变他们的游牧生活方式,而中国因此而动荡不安。他们像风一样聚集,又像云一样散开,如果靠近他们,他们就会逃走,如果攻击他们,他们就会四散,不可能在几十年内就征服他们。”
【原文】
大夫曰:“古者,明王讨暴卫弱,定倾扶危。卫弱扶危,则小国之君悦;讨暴定倾,则无罪之人附。今不征伐,则暴害不息;不备,则是以黎民委敌①也。《春秋》贬诸侯之后,刺不卒戍。行役戍备,自古有之,非独今也。”
【注释】
①委敌:丢给敌人。
【翻译】
御史大夫桑弘羊说:“古时候,英明的君主会出征攻打那些残暴之国,同时保卫着那些弱小的国家,稳定那些衰败的国家,扶助那些处于危险之中的国家。保护弱小、扶持倾危,小国的君主们便会心怀欢喜;而当铲除暴政,稳定动荡时,那些无辜之人也会来投靠。现在若不出征讨伐,那些残暴的祸害就永远不会停止;若不做好战备,那就等于将黎民百姓丢给了敌人。《春秋》中批评了那些为他国戍守而迟到的诸侯,以及那些未能完成戍守任务的大夫。从古至今,征兵服役,戍守备战,这一直都是国家的常态,并不仅仅是现今才有的事情。”
【原文】
贤良曰:“匈奴之地广大,而戎马之足轻利,其势易骚动也。利则虎曳①,病则鸟折,辟锋锐而取罢极;少发则不足以更适②,多发则民不堪其役。役烦则力罢,用多则财乏。二者不息,则民遗怨。此秦之所以失民心、陨社稷也。古者,天子封畿千里,繇役五百里,胜声相闻,疾病相恤。无过时之师,无逾时之役。内节于民心,而事适其力。是以行者劝务,而止者③安业。今山东之戎马甲士戍边郡者,绝殊辽远,身在胡、越,心怀老母。老母垂泣,室妇悲恨,推其饥渴,念其寒苦。《诗》云:‘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④,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之我哀。’故圣人怜其如此,闵其久去父母妻子,暴露中野,居寒苦之地,故春使使者劳赐,举失职者,所以哀远民而慰抚老母也。德惠甚厚,而吏未称奉职承诏以存恤,或侵侮士卒,兴之为市,并力兼作,使之不以理。故士卒失职,而老母妻子感恨也。宋伯姬愁思而宋国火,鲁妾不得意而鲁寝灾。今天下不得其意者,非独西宫之女、宋之老母也。《春秋》动众则书,重民也。宋人围长葛,讥久役也。君子之用心必若是。”
【原文】
大夫默然不对。
【注释】
①虎曳(yè):老虎撕拉猎物。
②更适:轮流更换执行任务。
③止者:征人留在家中的家属。
④迟迟:徐行貌。
【翻译】
贤良之士说:“匈奴的土地辽阔无垠,他们的骑兵行动敏捷,轻易就能引起动荡。当形势对他们有利时,他们犹如猛虎撕拉猎物,不利时则似受伤的鸟儿,总是避开锋利的兵器,攻击那些筋疲力尽的军队;如果中国派遣的军队太少,就不足以轮流更换执行任务,派遣的军队太多,民众则难以承受这样的征役。频繁的征兵使人民力竭,军费开支过大则国库空虚。这两者若不停止,民间怨声载道。这正是秦国失去民心、国家灭亡的原因。在古时候,皇帝的领土方圆千里,征役的范围限于五百里之内,人们的欢声和病痛都能互相传达。没有超期的军役,也没有超出规定时间的劳役。政府会考虑民意,使征役适应人民的能力。因此,出征的士兵能够鼓励彼此完成任务,留在家中的人则能安居乐业。而今,东山以东的士兵守卫边境,距离家乡遥远,身处异邦,心系家中的老母。老母泪流满面,妻子悲伤离别,想象丈夫的饥渴,忧虑丈夫的寒冷。《诗经》中说:‘我曾经离家出征,杨柳树依依不舍。现在我回到家乡,雨雪纷飞,心情沉重。行走在路上,步履迟缓,又渴又饿。我的心情多么悲伤,却没人知道。’因此,圣明的君主对此深表同情,怜悯那些长时间离开家人的士兵,他们在野外暴露,生活在严寒之地,所以春天会派使者前去慰问并赐予奖赏,提拔那些失所的人,以此来安慰远方的百姓和他们的老母。皇帝的恩德和惠泽是极为深厚的,但是一些官员却未能恰当地执行职责,按照圣旨关怀士兵,反而侵犯和羞辱他们,在军中设立市场,强迫士兵承担过重的责任,不合理地驱使他们。因此,士兵失去了应有的待遇,他们的家人因此感到愤怒和悲伤。宋国的伯姬因忧愁而导致国家失火,鲁国的楚妾因不满而引发宫中的灾难。如今,天下不满的人不仅仅是西宫的女子和宋国的老母。《春秋》记载,如果诸侯动员大众,就会被记入史册,这是对百姓的重视。《春秋》提到宋人包围长葛,是在讽刺宋国征役过久。君子的用心,必定深远如此。”
大夫沉默不语,没有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