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铁论

《盐铁论》由桓宽根据西汉著名的“盐铁会议”编撰而成,书中主要记述了汉昭帝时期以民间贤良、文学为代表的儒家和以朝中大臣桑弘羊为代表的法家就盐铁专营、酒类专卖、平准均输等经济政策而展开的论争内容。《盐铁论》不仅较为客观地记载了当时的经济、政治、军事、文化情况,还反映了儒法两家在治国理念上的分歧以及儒家经济思想的确立过程。
水旱第三十六

【原文】

大夫曰:“禹、汤圣主,后稷、伊尹贤相也,而有水旱之灾。水旱,天之所为,饥穰①,阴阳之运也,非人力。故太岁之数②,在阳为旱,在阴为水。六岁一饥,十二岁一荒。天道然,殆非独有司之罪也。”

【注释】

①穰:丰收。

②太岁之数:太岁当年运行所至的区域。太岁,是古人虚构的一颗星,将它运行一周的轨道分为十二个区域(星纪、玄枵、诹訾、降娄、大梁、实沈、鹑首、鹑火、鹑尾、寿星、大火、析木),与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相配,以此纪年。

【翻译】

御史大夫桑弘羊说:“禹和汤是圣明的君主,后稷和伊尹是贤明的辅佐之臣,在他们的治理下,天下仍然遭受了水旱之灾。这些水旱灾害是由天象造成的,饥荒与丰年则是阴阳变化的自然规律,这并不是人力所能控制的。所以,根据太岁星运行所至的区域,位置在阳就会出现旱情,位置在阴就会有洪灾。每六年就会有一次歉收,每十二年就会有一次灾荒。这是自然的法则,恐怕并不能完全归咎于主管官员。”

【原文】

贤良曰:“古者,政有德,则阴阳调,星辰理①,风雨时。故行修于内,声闻于外,为善于下,福应于天。周公载纪②而天下太平,国无夭伤,岁无荒年。当此之时,雨不破块,风不鸣条,旬而一雨,雨必以夜。无丘陵高下皆熟。《诗》曰:‘有渰③萋萋④,兴雨祁祁⑤。’今不省其所以然,而曰‘阴阳之运也’,非所闻也。《孟子》曰:‘野有饿殍,不知收也;狗豕食人食,不知检也;为民父母,民饥而死,则曰,非我也,岁也,何异乎以刃杀之,则曰,非我也,兵也?’方今之务,在除饥寒之患,罢盐铁,退权利,分土地,趣⑥本业,养桑麻,尽地力也。寡功节用,则民自富。如是,则水旱不能忧,凶年不能累也。”

【注释】

①星辰理:星辰按照既定轨道运行。

②载纪:行己,从自身做起,率先垂范。纪,通“己”。一说,载纪,开始治理。

③渰(yǎn):云兴起貌。

④萋萋:云起貌。

⑤祁祁:舒迟貌。

⑥趣:通“促”,促进。

【翻译】

贤良之士说:“古时候,如果政府统治有美德,那么自然界的阴阳就会和谐,星辰就会按照既定轨道有序运行,风和雨也会适时而来。因此,君主的德行修养体现在内心,他的名声也会传遍四方;对百姓行善,也会得到天道的回应。周公率先垂范,而天下大治,没有人非命早逝,也没有饥荒之年。在那个时代,即使下雨也不会冲走土块,风吹也不会让树枝发出声响,每十天才下一次雨,而且雨总是在夜晚降落。不管是山丘还是平原,所有的庄稼都能成熟。《诗经·小雅·大田》中说:‘天空布满了浓厚的云层,细雨缓缓地降落下来。’现在的官员们不理解造成自然灾害的真正原因,反而归咎于‘阴阳的运作’,这是我从未听说过的。《孟子·梁惠王上》中说:‘野外有人饿死,却不知道去收养救济;狗和猪吃的是人的食物,却不知道去管制约束;作为民众的父母官,民众饿死了,却说,这不是我的错,是因为年景不好,这和用刀杀人然后说不是我杀的,是刀杀的,有什么区别呢?’现在政务的重点应该是消除民众的饥饿和寒冷,废除盐铁官营,将经营的权利还给民众,分配土地给农民,促进农业的发展,种植桑树和麻,充分发挥土地的潜力。减少国家的事务,节约国家的开支,这样民众自然会变得富裕。如果能做到这一点,那么无论是洪水还是干旱都不会让民众感到忧虑,即使是不好的年份也不会影响民众的生活。”

【原文】

大夫曰:“议者贵其辞约而指明①,可于众人之听,不至繁文稠辞,多言害有司化俗之计,而家人语②。陶朱为生,本末异径,一家数事,而治生之道乃备。今县官铸农器,使民务本,不营于末,则无饥寒之累。盐铁何害而罢?”

【注释】

①指明:宗旨明确。指,同“旨”。

②家人语:家常话。

【翻译】

御史大夫桑弘羊说:“讨论问题时,应该言辞简洁明了,语意明确清晰,适合大众听取,不要用烦琐的辞藻,也不要说得太多,以免妨碍官吏教化民众的计划,不要像日话家常那样啰唆。陶朱公范蠡曾经经营产业,深知农业和商业是不同的途径,一个家庭中有人务农,有人从事商业,这样才能全面掌握谋生之道。现在,朝廷铸造农具,鼓励农民务农,不再从事商业,这样民众就能避免饥寒之苦。至于盐铁官营,我认为并没有什么害处,为什么要废除呢?”

【原文】

贤良曰:“农,天下之大业也,铁器,民之大用也。器用便利,则用力少而得作多,农夫乐事劝功。用不具,则田畴荒,谷不殖,用力鲜,功自半。器便与不便,其功相什而倍①也。县官鼓铸铁器,大抵多为大器,务应员程②,不给民用。民用钝弊,割草不痛,是以农夫作剧,得获者少,百姓苦之矣。”

【注释】

①相什而倍:相差十倍。

②员程:规定的数量、期限。

【翻译】

贤良之士说:“农业乃是国家的根本大事,而铁制工具则是百姓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如果农具使用起来方便,那么农民耗费的力气就会减少,而能完成的工作就会增多,这样农民就会更加乐意从事农活,也会更加勤奋。如果农具不齐全,那么田地就会变得荒芜,稻谷无法生长,力气用得少,农作物收获也会减半。农具的便利与否,其效果可以相差十倍。朝廷热衷于铸造铁器,但大多数都是些大型的器具,他们只关心是否符合规定的配料的数量和铸造的工艺流程,但所铸造的铁器却并不适合百姓使用。百姓手中的铁器不够锋利,使用起来也容易损坏,割草也不顺手,这就导致农夫的劳作变得异常繁重,收成也少之又少,百姓因此遭受了很多苦楚。”

【原文】

大夫曰:“卒徒工匠,以县官日作公事,财用饶,器用备。家人合会①,褊②于日而勤于用,铁力不销炼,坚柔不和。故有司请总盐铁,一其用,平其贾,以便百姓公私。虽虞、夏之为治,不易于此。吏明其教,工致其事,则刚柔和,器用便。此则百姓何苦?而农夫何疾?”

【注释】

①合会:合作铸铁。

②褊(biǎn):衣服狭小,此处引申为短促。

【翻译】

御史大夫桑弘羊说:“那些从事冶炼工作的卒隶、刑徒和工匠,按照官府的规定,每天都要上班工作,而官府的财政充裕,器具也齐备。过去老百姓们几家合作铸造铁器,时间短促紧迫、资金不足,铁矿石无法充分熔炼,所得的铁锭质地不均匀。因此,主管官员提出请求,希望朝廷能够统一管理盐铁生产,统一规格标准,降低价格,以方便老百姓和国家。即使是虞舜、夏禹这样的人来处理盐铁事务,也不会变更现在的做法。只要官吏明确阐述操作方法,工匠们按照规程完成了冶铸任务,铁器的质地就会更加软硬适度,使用起来也更加方便。这样,老百姓还有什么苦恼呢?农夫又有什么可痛恨的呢?”

【原文】

贤良曰:“卒徒工匠!故民得占租①鼓铸、煮盐之时,盐与五谷同贾,器和利而中用。今县官作铁器,多苦恶,用费不省,卒徒烦而力作不尽。家人相一,父子戮力,各务为善器,器不善者不集。农事急,挽运衍之阡陌之间。民相与市买,得以财货五谷新币②易货;或时贳③民,不弃作业。置田器,各得所欲。更繇省约,县官以徒复作④,缮治道桥,诸发民便之。今总其原,一其贾,器多坚 水旱第三十六 ,善恶无所择。吏数不在,器难得。家人不能多储,多储则镇⑤生。弃膏腴之日,远市田器,则后良时。盐铁贾贵,百姓不便。贫民或木耕手耨,土櫌⑥淡食。铁官卖器不售或颇赋与民。卒徒作不中呈⑦,时命助之。发征无限,更繇以均剧,故百姓疾苦之。古者,千室之邑,百乘之家,陶冶工商,四民⑧之求,足以相更。故农民不离畦亩,而足乎田器,工人不斩伐而足乎材木,陶冶不耕田而足乎粟米,百姓各得其便,而上无事焉。是以王者务本不作末,去炫耀,除雕琢,湛民以礼,示民以朴,是以百姓务本而不营于末。”

【注释】

①占租:自报应纳的租税。

②财货五谷新币:财货是总言,货指五谷,财指新币。

③贳(shì):赊欠。

④复作:汉刑律名。犯者不服刑具,刑期一年。亦指按其刑服劳役的妇女。

⑤镇:疑为“ 水旱第三十六 ”,铁锈。

⑥櫌(yōu):同“耰”,平土的农具。

⑦呈:通“程”,程序。

⑧四民:士、农、工、商。

【翻译】

贤良之士说:“说什么卒隶、刑徒、工匠啊!过去,当百姓能够交租铸铁和煮盐的时候,盐的价格与五谷一样,铁器既实用又方便。现在由朝廷制作铁器,结果造出许多质量劣质的产品,而且成本高昂,卒隶和工匠们工作态度差,不愿意全力以赴。以前,几个家庭合作经营,相互一致,父子齐心,都致力于制造优质的铁器,不合格的产品绝不会拿到集市上出售。农忙时节,商人会用车将铁器直接运送到田间地头。百姓之间互相购买,可以用钱财或五谷交换铁器;有时还能赊账给民众,这样就不会耽误农业生产。农民可以根据需要购买耕作工具。这样就减少了从事徭役的人,官府利用男女刑徒修建道路和桥梁,各种被征发的民众都能享受到便利。但现在,朝廷统一控制了盐铁的生产和销售,统一了价格,大量生产坚硬但易碎的铁器,百姓无法选择质量好坏。主管盐铁的官员往往不在办公岗位上,使得铁器难以购得。农户也不能储存太多铁器,否则铁器会生锈。在农忙时节,百姓不得不长途跋涉去购买耕作工具,这样就错过了最佳的耕作时机。盐和铁器的价格高昂,给百姓带来不便。一些贫穷的百姓只能用木质农具耕作,用手除草,用土块打碎土块,连盐都吃不起,只能吃清淡的食物。铁官的器具卖不出去时,就强行摊派给百姓。卒隶和刑徒制作的铁器没有完成铸造程序,有时官员就命令百姓来帮忙。由于朝廷征发无度,就让百姓轮流服役,以平衡繁重的劳动,这让百姓感到极大的痛苦。在古时候,一个有千户人家的采邑,一个有百辆战车的大夫之家,士、农、工、商四种职业的人,他们的需求可以通过互相交换来满足。因此,农民不必离开自己的田地,就能有足够的耕作农具;工匠不必砍伐树木,就能有足够的木料;制陶和铸铁的人不必亲自耕种,就能有足够的粮食。每个人都能得到自己所需,而统治者无须操心。因此,君主应专注于农业的根本,不应求末经商。官员们应该摒弃虚荣的习气,去除浮夸的做法,用礼义浸润教化民众,把简朴的生活示范给他们看。这样,百姓就会专注于农业生产,而不是去经商。”

上一篇:授时第三十五
下一篇:崇礼第三十七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中...
正在加载更多评论...
已加载全部评论
© 2017- 5000yan.com | 鄂ICP备13017733号-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