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铁论

《盐铁论》由桓宽根据西汉著名的“盐铁会议”编撰而成,书中主要记述了汉昭帝时期以民间贤良、文学为代表的儒家和以朝中大臣桑弘羊为代表的法家就盐铁专营、酒类专卖、平准均输等经济政策而展开的论争内容。《盐铁论》不仅较为客观地记载了当时的经济、政治、军事、文化情况,还反映了儒法两家在治国理念上的分歧以及儒家经济思想的确立过程。
授时第三十五

【原文】

大夫曰:“共其地,居是世也,非有灾害疾疫,独以贫穷,非惰则奢也;无奇业①旁入,而犹以富给,非俭则力也。今曰施惠悦尔,行刑不乐;则是闵无行之人,而养惰奢之民也。故妄予不为惠,惠恶者不为仁。”

【注释】

①奇业:指农工商以外的其他产业。

【翻译】

御史大夫桑弘羊说:“我们共同生活在这个时代,共享这片土地。如果没有遭遇天灾、疾病或瘟疫,只有少数人贫穷,要么是因为他们懒惰,要么是因为他们奢侈;而那些虽然没有特殊产业或其他额外收入,却依然过得富足的人,要么是因为勤俭,要么是因为努力耕作。现在你说‘施予恩惠是令人高兴的事,执行刑罚并不让人快乐’;这是同情那些品行恶劣之人,养活懒惰奢侈之民。因此,随意赐予并不能称为真正的恩惠,施恩给恶人也不能称之为仁爱。”

【原文】

贤良曰:“三代之盛无乱萌,教也;夏、商之季世①无顺民,俗也。是以王者设庠序,明教化,以防道其民,及政教之洽,性仁而喻善。故礼义立,则耕者让于野;礼义坏,则君子争于朝。人争则乱,乱则天下不均,故或贫或富。富则仁生,赡则争止。昏暮叩人门户,求水火,贪夫不恡②,何则?所饶也。夫为政而使菽粟如水火,民安有不仁者乎!”

【注释】

①季世:末世。

②恡(lìn):同“吝”,贪鄙,吝啬。

【翻译】

贤良之士说:“在夏、商、周三代的鼎盛时期,民不生乱,这得益于良好的教化;而到了夏、商末世,朝廷没有顺从百姓,这是因为那时的风俗已经堕落。因此,古代的君王创立学校,推广教育,以此来疏导人民,当政治和教育达到和谐统一时,人们的本性会变得仁慈,会明白什么是善行。所以,当礼仪和正义得以确立,农人会在田间相互礼让;但如果礼仪和正义被破坏,那么即使是君子也会在朝堂上争斗。人与人之间相互争斗,社会就会陷入混乱,混乱会导致财富分配不均,从而产生贫富差距。富裕能够培养出仁慈之心,而物质的充足也能平息争端。在黄昏时分敲响别人的门,请求借用水火,即使是最贪婪的人也不会吝啬,这是为什么呢?是因为物资充足富饶啊。如果统治者能让粮食像水和火一样充足,那么民众又怎会有不仁之人呢!”

【原文】

大夫曰:“博戏①驰逐之徒,皆富人子弟,非不足者也。故民饶则僭侈,富则骄奢,坐而委蛇②,起而为非,未见其仁也。夫居事不力,用财不节,虽有财如水火,穷乏可立而待也。有民不畜,有司虽助之耕织,其能足之乎?”

【注释】

①博戏:古代的一种棋戏。

②委蛇(yí):庄重而又从容自得貌。

【翻译】

御史大夫桑弘羊说:“那些沉迷于下棋赌博和骑马驰逐的人,都是富人子弟,并不是衣物不足的穷人。因此,当民众富足时,就容易僭越礼制,变得奢侈傲慢;他们坐下时怡然自得,站起来后无恶不作,没有见过他们有什么仁义之举。这些人办事不尽心尽力,花钱毫不节制,即使家财如同水火一般丰富,贫困也是指日可待的。有些人不愿意储蓄,即使有官员帮助他们耕田织布,他们能够富足吗?”

【原文】

贤良曰:“周公之相成王也,百姓饶乐,国无穷人,非代之耕织也。易①其田畴,薄其税敛,则民富矣。上以奉君亲,下无饥寒之忧,则教可成也。《语》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教之以德,齐之以礼,则民徙义②而从善,莫不入孝出悌,夫何奢侈暴慢之有?管子曰:‘仓廪实而知礼节,百姓足而知荣辱。’故富民易与适礼。”

【注释】

①易:修治。

②徙义:向正义迁移。

【翻译】

贤良之士说:“周公辅佐成王时,百姓生活富足而快乐,国内没有贫困之人,这并非因为周公替百姓耕种和织布。他让百姓修治了农田,减少了税收的负担,从而使百姓变得富有。百姓因此能够上供国君和尊亲,下无饥饿和寒冷之忧,教化便能够顺利实施。《论语》中说:‘百姓已经富裕,还能做什么呢?’孔子回答:‘教化他们。’通过德行来教化他们,用礼仪来规范他们,百姓便会向往正义之道,追随善行,无不在家孝顺父母,在外敬重兄长,哪里还会有奢侈和傲慢的行为呢?管仲说:‘粮仓满了,人们就会懂得礼节;衣食无忧,人们就会明白荣辱。’因此,富裕的百姓更容易向往礼义。”

【原文】

大夫曰:“县官之于百姓,若慈父之于子也:忠焉能勿诲乎?爱之而①勿劳乎?故春亲耕②以劝农,赈贷以赡不足,通滀水③,出轻系,使民务时也。蒙恩被泽,而至今犹以贫困,其难与适道若是夫!”

【注释】

①而:通“能”,能够。

②亲耕:古代天子于每年正月举行一次亲自扶犁耕田的仪式,以示劝农。

③滀(chù)水:积水。

【翻译】

御史大夫桑弘羊说:“朝廷对待百姓,就像慈父对待子女一样:对他忠诚,难道不应该教诲他吗?对他充满爱意,能不让他勤劳吗?因此,在立春之日,国君亲自耕田,以劝勉农民勤劳耕作,还会赈济那些因为生活所迫而借贷的人,帮助那些衣食不足的人,会疏通积水,释放轻罪的囚犯,让人民都能够充分利用时间。尽管百姓蒙受国君的恩泽,但至今仍然有很多人生活在贫困之中,要让他们走上正道,确实是一件艰难的事情!”

【原文】

贤良曰:“古者,春省耕以补不足,秋省敛以助不给。民勤于财则贡赋省,民勤于力则功筑①罕。为民爱力,不夺须臾。故召伯听断于甘棠之下,为妨农业之务也。今时雨澍泽②,种悬而不得播,秋稼零落乎野而不得收。田畴赤地,而停落③成市,发春而后,悬青幡而策土牛④,殆非明主劝耕稼之意,而春令之所谓也。”

【注释】

①功筑:指土木工程。

②澍(shù)泽:雨水滋润万物。澍,时雨。

③停落:亭落,驿亭村落。停,通“亭”。

④策土牛:鞭打泥土雕塑的牛。

【翻译】

贤良之士说:“古时候,春季时官员会检查农耕,帮助那些缺少工具和种子的农民;到了秋季,官员会检查收成,给那些收成不佳的农户补助粮食。如果民众财源枯竭,就会减轻他们的税赋;如果民众劳动力匮乏,就会减少土木徭役。政府要珍惜民众的劳动力,不会无谓地占用农民的片刻时光。因此,西周召伯在甘棠树下审理案件,是为了避免妨碍农业工作。现在,时雨滋润了大地,但农民的种子却挂在墙上无法播种;到了秋天,庄稼散落在田野上却无法收获。在荒年,田地寸草不生,而村庄却变成集市了。开春一到,官府挂起青旗,鞭打驱使泥土雕塑的牛,这应该不是明君劝勉农耕的初衷,也不符合朝廷颁发春耕令的精神。”

上一篇:后刑第三十四
下一篇:水旱第三十六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中...
正在加载更多评论...
已加载全部评论
© 2017- 5000yan.com | 鄂ICP备13017733号-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