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铁论

《盐铁论》由桓宽根据西汉著名的“盐铁会议”编撰而成,书中主要记述了汉昭帝时期以民间贤良、文学为代表的儒家和以朝中大臣桑弘羊为代表的法家就盐铁专营、酒类专卖、平准均输等经济政策而展开的论争内容。《盐铁论》不仅较为客观地记载了当时的经济、政治、军事、文化情况,还反映了儒法两家在治国理念上的分歧以及儒家经济思想的确立过程。
国疾第二十八

【原文】

文学曰:“国有贤士而不用,非士之过,有国者之耻。孔子大圣也,诸侯莫能用,当小位于鲁,三月,不令而行,不禁而止,沛若时雨之灌万物,莫不兴起也。况乎位天下之本朝,而施圣主之德音教泽乎?今公卿处尊位,执天下之要,十有余年,功德不施于天下,而勤劳于百姓,百姓贫陋困穷,而私家累万金。此君子所耻,而《伐檀》所刺也。昔者,商鞅相秦,后礼让,先贪鄙,尚首功①,务进取,无德厚于民,而严刑罚于国,俗日坏而民滋怨,故惠王烹菹其身,以谢天下。当此之时,亦不能论事矣。今执政患儒贫贱而多言,儒亦忧执事富贵而多患也。”

【原文】

大夫视文学,悒悒②而不言也。

【注释】

①尚首功:崇尚斩首之功。一说“尚”同“上”,斩首多为上功。

②悒(yì)悒:忧闷不乐。

【翻译】

文学之士说:“国家有贤能之士而不加以使用,这不是士人的过错,而是国家的耻辱。孔子是伟大的圣人,但没有一个诸侯能够用他。他在鲁国做过乘田、计吏之类的小官,辅助鲁国仅仅三个月,就能让人们无须命令就行动,无须禁止就停下来,就像及时雨一样滋润着万物,使得一切都兴盛起来。更何况在掌管天下的当今朝廷施展圣君的德音和教化呢?现在的公卿位高权重,掌握着天下的大权,已经十多年了,他们的功德并没有施展到天下,反而让百姓们辛苦劳作。百姓们贫穷困苦,而他们自己却积累了巨额财富。这是为君子所耻的,也是《诗经·伐檀》所讽刺的。以前,商鞅作为秦国的相国,把礼让放在后面,把贪鄙放在前面,崇尚斩首之功,专注于攻取,对百姓没有仁德,在国中施行严酷的刑罚,导致风俗日益败坏,百姓的怨恨越来越多,最终秦惠王将他煮成肉酱,以此向天下人谢罪。在那个时候,商鞅也不能再讨论国家大事了。现在的执政者担心儒生贫贱而多言,而儒生还担心那些执政者富贵而多灾多难呢!”

御史大夫桑弘羊看着文学之士们,闷闷不乐,也不说话。

【原文】

丞相史曰:“夫辩国家之政事,论执政之得失,何不徐徐道理相喻,何至切切①如此乎!大夫难罢盐铁者,非有私也,忧国家之用,边境之费也。诸生訚訚②争盐铁,亦非为己也,欲反之于古而辅成仁义也。二者各有所宗,时世异务,又安可坚任古术而非今之理也。且夫《小雅》非人,必有以易之。诸生若有能安集国中③,怀来远方,使边境无寇虏之灾,租税尽为诸生除之,何况盐铁、均输乎!所以贵术儒者,贵其处谦推让,以道尽人。今辩讼愕愕④然,无赤、赐之辞,而见鄙倍之色,非所闻也。大夫言过,而诸生亦如之,诸生不直谢大夫耳?”

【注释】

①切切:形容恳挚或迫切。

②訚(yín)訚:急切争辩貌。

③安集国中:安定、凝聚国内民众。

④愕(è)愕:同“谔谔”,直言争辩貌。

【翻译】

丞相史说:“讨论国家的政事,评判执政的得失,为何不以缓和的语气相互讲明道理呢?何必如此急迫呢!大夫反对取消盐铁官营,并非出于个人私心,而是担心国家财政和边防开支。儒生们激烈地争论盐铁官营问题,也不是为了个人利益,而是希望恢复古时藏富于民的传统。两方都有自己的根据,但时代不同了,情况也变了,怎能固守古法,否认现实之道呢?《诗经·小雅》批评人,一定会拿出方案来替代弊政。儒生们如果能够安抚、凝聚国内的百姓,以怀柔之策招安远方异族,使边疆无忧,那么国家征收的税赋都可以为你们废除,更不用说盐铁官营和均输了!我们尊重有真知灼见的儒生,是因为他们能够谦让,能以道理服人。现在的争论针锋相对,缺乏公西赤、端木赐那样的言辞,反而流露出粗俗之态,这并非我们所听说过的。大夫的话有些过了,儒生们也是如此,诸位儒生难道不应该向大夫表示歉意吗?”

【原文】

贤良、文学皆离席曰:“鄙人固陋,希涉大庭,狂言多不称,以逆执事。夫药酒苦于口而利于病,忠言逆于耳而利于行。故愕愕者福也, 国疾第二十八①者贼也。林中多疾风,富贵多谀言。万里之朝,日闻唯唯②,而后闻诸生之愕愕,此乃公卿之良药针石。”

【注释】

国疾第二十八 (jiàn) 国疾第二十八 :能言善辩。

②唯唯:应诺声。

【翻译】

贤良之士和文学之士都站起身来说:“我们这些粗鄙庸俗之人本就浅陋,很少涉足朝堂,狂妄发言多有不妥,以至于得罪了大夫。药酒虽然味苦,却有利于疾病;诚恳的劝告虽然听起来刺耳,却有助于行动。因此,直言争辩是朝廷的福气,而巧言令色反而是朝廷的祸患。树林中多有狂风肆虐,权贵之人听的多是阿谀奉承之语。在这有万里江山的朝廷,每天听到的都是唯唯诺诺的顺从回应,而现在听到诸位儒生的直言争辩,这正是公卿们所需要的良药和针石啊!”

【原文】

大夫色少宽,面①文学而苏贤良曰:“穷巷多曲辩,而寡见者难喻。文学守死溟涬②之语,而终不移。夫往古之事,昔有之语,已可睹矣。今以近世观之,自以目有所见,耳有所闻,世殊而事异。文、景之际,建元之始,民朴而归本,吏廉而自重,殷殷③屯屯④,人衍而家富。今政非改而教非易也,何世之弥薄而俗之滋衰也!吏即少廉,民即寡耻,刑非诛恶,而奸犹不止。世人有言:‘鄙儒不如都士。’文学皆出山东,希涉大论。子大夫论京师之日久,愿分明政治得失之事,故所以然者也。”

【注释】

①面:通“偭”,背对。

②溟涬(míng xìng):本意指混混茫茫的样子。此处指漫无边际。

③殷殷:众多貌。

④屯(zhūn)屯:谨厚,信实。

【翻译】

御史大夫桑弘羊的表情稍显缓和,背对文学之士,面对着贤良之士说:“贫穷的小巷里,常出善于诡辩的人,见识短浅的人难以理喻。文学之士死守那些似乎不着边际的言论,始终不愿改变。关于古时的事情、古人的言论,我们已经有目共睹。但现在,从近代来看,我们亲眼所见、亲耳所闻,时代已经变化,事情也已经不同。在汉文帝、汉景帝的时代,建元初年,民风淳朴,人们回归农业根本,官员廉洁自重,国家富裕,钱粮盛多,百姓丰衣足食。如今,政策没有改变,教育没有变革,为何世风日益低下、民俗日渐衰败呢?官员不能廉洁,民众失去了羞耻之心,刑罚未能根除恶行,而奸诈之事仍然不能禁绝。人们常说:‘乡下的儒生不如城里的士人。’文学之士大多来自山东(崤山以东),很少参与重大的讨论。你们这些贤良之士在京城讨论政事已久,希望你们能够清楚地分析政治的得与失,找出其中的真正原因。”

【原文】

贤良曰:“夫山东天下之腹心,贤士之战场也。高皇帝龙飞凤举于宋、楚之间,山东子弟萧、曹、樊、郦、滕、灌之属为辅,虽即异世,亦既闳夭、太颠而已。禹出西羌,文王生北夷,然圣德高世,有万人之才,负迭①群之任。出入都市,一旦不知返,数然后终于厮役而已。仆虽不生长京师,才驽下愚,不足与大议,窃以所闻闾里长老之言,往者,常民衣服温暖而不靡,器质朴牢②而致用,衣足以蔽体,器足以便事,马足以易步,车足以自载,酒足以合欢而不湛③,乐足以理心而不淫,入无宴乐之闻,出无佚游之观,行即负嬴④,止则锄耘,用约而财饶,本修而民富,送死哀而不华,养生适而不奢,大臣正而无欲,执政宽而不苛;故黎民宁其性,百吏保其官。建元⑤之始,崇文修德,天下乂安⑥。

【注释】

①迭:通“轶”,超越。

②器质朴牢:器具质地俭朴牢固。

③湛:通“沉”,沉溺。

④负嬴:负担。

⑤建元:汉武帝年号(前140—前135)。

⑥乂(yì)安:太平无事。

【翻译】

贤良之士说:“山东是天下的中心,也是有才之士施展抱负的舞台。高皇帝,他就像龙飞凤舞一样在宋、楚之地崛起,得到山东萧何、曹参、樊哙、郦食其、滕宣、灌婴等人的辅佐。尽管他们生活在不同的时代,但他们的成就和贡献,可以与秦末汉初的杰出人物相提并论。夏禹诞生于西羌,周文王出生于北夷,但他们的圣德高于常人,拥有超越万人的才能,肩负重大的社会责任。有些人虽然在都市中出入,但一旦忘记了回归仁义根本,总是如此,便只能沦为奴仆。我虽然不是在京城长大,才能平庸,愚笨无知,不配讨论国家大事,但我私下里听到乡里老一辈人说,过去的人们,衣服虽温暖却不奢侈,器物虽质地朴实却牢固实用。衣物足以遮蔽身体,器具足以便利日常,马匹足以代步,车辆足以自己乘坐,酒足以增添欢乐却不至于使人沉湎,音乐足以慰藉身心却不过分,家中没有喧闹的宴乐,外出没有可放纵游逸的景观,出行就肩挑背负,在家就锄地耘草,生活节俭而财富充裕,农业基础稳固而百姓富足,丧事悲痛却不奢华,养生适度却不过分。高官廉洁无私欲,执政宽厚不苛求。因此,百姓性情安宁,官员们都能安心履职。汉武帝建元初年,崇尚文教,修治德政,天下因而平安祥和。

【原文】

“其后,邪臣各以伎艺,亏乱至治,外障山海,内兴诸利。杨可告缗①,江充禁服,张大夫革令,杜周治狱,罚赎科适②,微细并行,不可胜载。夏兰之属妄搏,王温舒之徒妄杀,残吏萌起,扰乱良民。当此之时,百姓不保其首领,豪富莫必其族姓。圣主觉焉,乃刑戮充等,诛灭残贼,以杀死罪之怨,塞天下之责,然居民肆然复安。然其祸累世不复,疮痍至今未息。故百官尚有残贼之政,而强宰尚有强夺之心。大臣擅权而击断,豪猾多党而侵陵,富贵奢侈,贫贱篡杀,女工难成而易弊,车器难就而易败,车不累期③,器不终岁,一车千石④,一衣十钟⑤。常民文杯画案,机席缉 国疾第二十八⑥,婢妾衣纨履丝,匹庶粺饭肉食。

【注释】

①杨可告缗(mín):《史记·平准书》:“杨可告缗遍天下,中家以上,大抵皆遇告。”公元前119年,汉朝颁布算缗令,征收商人、手工业者的财产税和车船税。由于许多人隐匿财产,因此公元前114年,汉武帝颁布告缗令,下令百姓告发偷漏缗钱者,凡告发属实,将罚没财产的一半赏给告发者。此事由杨可主持。缗,穿钱的绳子,亦指成串的钱,一千文为一缗。

②科适:判刑,贬谪。

③车不累期(jī):车子使用不到两年。累期,两年。期,一年。

④石:旧重量单位,一百二十市斤为一石。

⑤钟:容量单位,六石四斗为一钟。

⑥缉 国疾第二十八 (dié):丰盛。

【翻译】

“后来,一些奸臣利用自己的手段,破坏了太平盛世,他们在外面垄断了山海的资源,在内部推动了各种牟利的事业。杨可负责告缗,江充禁止了非法的服饰,张汤大夫改革了法令,杜周治理刑狱,罚款、赎罪、判刑、贬谪的规定一应俱全,连最微小的罪行也不放过,记都记不完。像夏兰这样的残暴官员随意逮捕百姓,像王温舒这样的人滥杀无辜,残酷的官吏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扰乱了善良百姓的正常生活。在那个时候,百姓连自己的性命都保不住,富有的豪门也不能确保自己家族的安全。圣明的君主武帝终于有所察觉,于是处决了江充等奸臣,诛灭了那些残忍的恶徒,以此来平息因滥杀无辜而产生的民怨,避免了天下百姓的责难,使得百姓们再次回归于安宁。然而,遗留的祸患持续多年都无法消除,创伤至今未愈。因此,官员们仍然实行着残酷的政策,而那些强势的宰相仍然心怀强取豪夺之心。大臣们滥用权力,豪强们结党欺压弱小,富贵之家奢侈僭越,贫穷之人则掠夺杀人。妇女的手工艺品难以制作且容易损坏,车辆和器具难以制造且容易破损,车辆使用不到两年就报废,器具不到一年就损坏,一辆车的价值相当于千石粮食,一件衣服的价值相当于十钟米。普通百姓在杯子和桌案上勾画图案,几案上摆满了美酒佳肴,奴婢们穿着绸缎衣服和丝绸鞋子,普通人吃着精米和肉类(言奢侈之风日盛)。

【原文】

“里有俗,党有场,康庄①驰逐,穷巷蹋鞠,秉耒抱锸②、躬耕身织者寡,聚要敛容、傅白③黛青④者众。无而为有,贫而强夸,文表无里,纨袴枲装,生不养,死厚送,葬死殚家,遣女满车,富者欲过,贫者欲及,富者空减,贫者称贷。是以民年急而岁促,贫即寡耻,乏即少廉,此所以刑非诛恶而奸犹不止也。故国有严急之征,即生散不足之疾矣。”

【注释】

①康庄:宽阔平坦、四通八达的道路。

②耒、锸(chā):两种耕种农具。

③傅白:涂抹白粉。傅,通“敷”。

④黛青:用青色画眉毛。

【翻译】

“每个里巷都有自己的习俗,每个村落都有自己的娱乐场所。人们在宽敞的大道上驰骋追逐,即使是在狭窄的小巷里,也有人玩着踢球的游戏。手拿耒锸农具、亲自耕作和织布的人很少,而那些精心打扮、抹粉画眉的人却很多。没有的硬要假装有,贫穷的硬要夸耀为富有。外表华丽却内里空虚,丝绸裤子里面却是粗布里子。父母健在时不去赡养,却在他们去世后举行隆重的葬礼。为一个死人举办葬礼几乎能耗尽家中所有的财产,嫁出一个女儿要准备满车的嫁妆。富人想要超过礼节标准,穷人则想要达到礼节标准,结果导致富人的财产变得空虚,而穷人则不得不借债度日。因此,百姓的生活一年不如一年,贫穷使人失去羞耻之心,空乏使人失去廉洁之意。这就是刑罚不能根除恶行、奸邪的行为仍然不止的原因。所以,当国家需要严厉急迫地征敛时,就会出现财富分散、不够用的问题。”

上一篇:利议第二十七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中...
正在加载更多评论...
已加载全部评论
© 2017- 5000yan.com | 鄂ICP备13017733号-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