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铁论

《盐铁论》由桓宽根据西汉著名的“盐铁会议”编撰而成,书中主要记述了汉昭帝时期以民间贤良、文学为代表的儒家和以朝中大臣桑弘羊为代表的法家就盐铁专营、酒类专卖、平准均输等经济政策而展开的论争内容。《盐铁论》不仅较为客观地记载了当时的经济、政治、军事、文化情况,还反映了儒法两家在治国理念上的分歧以及儒家经济思想的确立过程。
散不足第二十九

【原文】

大夫曰:“吾以贤良为少愈,乃反①其幽明,若胡车相随而鸣。诸生独不见季夏之螇②乎?音声入耳,秋至而声无。者生无易由言,不顾其患,患至而后默,晚矣。”

【注释】

①反:倾倒。

②螇(xī):蟪蛄,蝉科。紫青色,有黑纹,后翅除外缘均为黑色。

【翻译】

御史大夫桑弘羊说:“我原本以为贤良之士的情况会稍微好一些,没想到他们却颠倒是非黑白,文学之士和贤良之士,好像两辆破旧的胡人车辆,一前一后,吱吱响个不停。各位学子难道没注意到夏末的蟪蛄吗?夏日里,它们的鸣叫声不绝于耳,可秋天一到,声音就消失了。各位学子不应该随意乱说、不考虑可能带来的后果,等到问题真的来临再选择沉默就为时已晚了。”

【原文】

贤良曰:“孔子读史记,喟然而叹,伤正德之废,君臣之危也。夫贤人君子,以天下为任者也。任大者思远,思远者忘近。诚心闵悼①,恻隐加尔,故忠心独而无累。此诗人所以伤而作,比干、子胥遗身忘祸也。其恶劳人若斯之急,安能默乎?《诗》云:‘忧心如惔②,不敢戏谈。’孔子栖栖,疾固也。墨子遑遑,闵世也。”

【原文】

大夫默然。

【注释】

①闵悼:怜恤伤悼。

②惔(tán):火烧。《诗经·小雅·节南山》:“忧心如惔。”

【翻译】

贤良之士说:“孔子阅读史书时,常常深深叹息,他悲叹的是正统道德的荒废和君臣关系的不稳。历来贤者和君子,都视天下为己任。担负重任的人有深远的考虑,而有深远考虑的人往往会忽略身边的小灾小祸。他们以诚挚的心伤悼现实,同情世间的苦难,因此他们的忠诚之心孤立无援,不受世俗牵绊。这种感慨时世、悲伤世道的心情,促使诗人创作了《诗三百》中的作品,这也是比干、伍子胥舍弃个人安危、忘记个人灾祸的原因。面对如此严峻的社会现实,怎能保持沉默?《诗经》上说:‘忧虑之心如火燃烧,不敢随意开玩笑。’孔子忙碌不停,是因为他痛恨那些根深蒂固的社会弊病。墨子匆忙行动,是因为他对乱世感到哀伤。”

大夫们沉默不语。

【原文】

丞相曰:“愿闻散不足①。”

【原文】

贤良曰:“宫室舆马,衣服器械,丧祭食饮,声色玩好,人情之所不能已也。故圣人为之制度以防之。间者,士大夫务于权利,怠于礼义;故百姓仿效,颇逾制度。今故陈之曰。

【注释】

①愿闻散不足:我想听一听关于财富分散、不够使用的问题。

【翻译】

丞相田千秋说:“我想了解一下关于财富分散、不够使用的情况。”

贤良之士说:“宫殿、车辆、服饰、器具、丧葬、祭祀、饮食、音乐、娱乐,这些都是人的欲望难以禁止使用的东西。因此,古代的智者制定了规章制度来防止人们僭越。但最近,一些士大夫只顾追求权力和利益,忽视了礼义,导致普通百姓也跟风效仿,大大僭越了规章法度。所以现在特意阐述古代的制度如下。

【原文】

“古者,谷物菜果,不时①不食,鸟兽鱼鳖,不中杀②不食。故徼③罔不入于泽,杂毛不取。今富者逐驱歼罔罝,掩捕麑 散不足第二十九④,耽湎沈酒铺百川。鲜羔䍮⑤,几胎肩⑥,皮黄口。春鹅秋雏,冬葵温韭,浚⑦茈蓼苏,丰䓴⑧耳菜,毛果⑨虫貉。

【注释】

①不时:不到成熟时节。

②不中杀:不到该杀的时候。

③徼:通“缴”,系在箭上的生丝绳,射鸟用。

④麑 散不足第二十九 (ní kòu):麑,幼鹿; 散不足第二十九 ,待哺的雏鸟。

⑤鲜羔 散不足第二十九 (zhào):新鲜的羊羔肉。 散不足第二十九 ,未满一岁的羊。

⑥胎肩:小猪。

⑦浚:通“葰(jùn)”,一种香菜。

散不足第二十九 (ruǎn):木耳。

⑨果:通“倮(luǒ)”,倮虫,旧时总称无羽毛鳞甲蔽身的动物。

【翻译】

“古时候,人们不会在食物未成熟的时节食用谷物、蔬菜和水果,也不会在不该杀的时候捕食鸟兽鱼鳖。因此,捕猎的弓箭罗网不会进入山林和沼泽,也不会猎取有着各种毛色的幼小动物。但现在,富人们追杀网捕,围猎幼鹿和小鸟,沉迷于酒宴,酒馆林立如同江河。他们食用新鲜的羊羔肉,屠宰刚出生的小猪,剥取黄嘴小鸟的皮肤。春天食用小鹅,秋天食用小鸡,冬天则吃葵菜和温室里的韭菜,加上各种调味的香草,如香菜、子姜、辛菜和紫苏等,此外还吃木耳和香菇,甚至连毛虫、裸虫、狐狸和貉子也成了他们的食物。

【原文】

“古者,采椽茅茨,陶桴①复穴,足御寒暑、蔽风雨而已。及其后世,采椽不斫,茅茨不翦,无斫削之事,磨砻②之功。大夫达棱楹③,士颖首,庶人斧成木构而已。今富者井干增梁,雕文槛楯④,垩 散不足第二十九⑤壁饰。

【注释】

①桴(fú):房屋的次梁,即二梁。

②磨砻(lónɡ):打磨光滑。

③楹(yínɡ):泛指柱子。

④槛楯(shǔn):门槛,栏杆。

散不足第二十九 (nán):粉刷。

【翻译】

“古时候,人们用栎树做椽子、茅草做屋顶,制作陶瓦和挖掘地洞,这些简单的措施足以抵御寒暑,防风避雨。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不再砍伐栎树做梁,也不剪茅草修补屋顶,不再有砍削和打磨木材的工作。大夫家的柱子有棱有角,士家的柱子尖细,而普通百姓只是用斧头砍伐木头建成房屋。而今,富有之人的屋顶建有藻井,门槛和栏杆上雕刻着精美的图案,用白灰粉刷墙壁。

【原文】

“古者,衣服不中制,器械不中用,不粥①于市。今民间雕琢不中之物,刻画玩好无用之器。玄黄杂青,五色绣衣,戏弄蒲人杂妇,百兽马戏斗虎,唐锑②追人③,奇虫④胡妲⑤。

【注释】

①粥(yù):同“鬻”,卖。

②唐锑(tī):古代百戏之一,即翻空梯、上高竿之类。

③追人:古代幻术。

④奇虫:指鱼龙之类杂技。

⑤胡妲(dá):汉代歌舞百戏中的女伎。

【翻译】

“古时候,如果衣物不符合规定,工具不能使用,就不允许在市场上售卖。而现在,民间百姓精心雕刻和绘制那些并无实用价值的物品,制作各种仅供玩赏的器具。艺人们身着黑色、黄色、杂青色以及其他五彩缤纷的绣衣,上演模仿僰人妇女生活日常的戏剧,有的艺人以驯兽、马戏、斗虎为乐,有的艺人操纵木偶、泥塑人物爬竿,还有的玩鱼龙杂技、花旦唱戏等。

【原文】

“古者,诸侯不秣马,天子有命,以车就牧。庶人之乘马者,足以代其劳而已。故行则服桅①,止则就犁。今富者连车列骑,骖②贰辎 散不足第二十九③。中者微舆短毂,繁髦掌蹄。夫一马伏枥,当中家六口之食,亡丁男一人之事。

【注释】

①桅:通“轭”,驾车时套在牛马颈部的曲木。

②骖(cān):一车驾三马。

散不足第二十九 (pínɡ):古代一种有帷幕的车。特指贵族妇女所乘有帷幕的车。

【翻译】

“古时候,诸侯不会专门喂养马匹,只有在天子发布命令,需要出征时,才会跟随车队就地放牧。普通百姓骑马仅仅是为了替代步行,减少劳累。因此,当他们需要出行时,就会将马匹套上车辆;而在不需要出行时,就会让马匹去拉犁。但在当今,富贵之家会让车马成列,有的用三匹马驾一辆车,有的则由两匹马驾一辆车,还有些人乘坐有华丽帷盖的车辆,妇女们则坐在四面都挂有帷幕的车中。即使是中等家庭,也有装饰华丽的小车,马匹的鬃毛上有装饰,蹄子上镶有铁掌。养一匹马所需的粮食,足以供养一个六口人的中等家庭,还要陪上一个壮年男子的劳动力。

【原文】

“古者,庶人耋老而后衣丝,其余则麻枲而已,故命曰布衣。及其后,则丝里枲表,直领无袆①,袍合不缘。夫罗纨文绣者,人君后妃之服也。茧缣练者,婚姻之嘉饰也。是以文缯②薄织,不粥于市。今富者缛绣罗纨,中者素绨冰锦。常民而被后妃之服,亵人③而居婚姻之饰。夫纨素之贾倍缣,缣之用倍纨也。

【注释】

①袆(huī):蔽膝。

②文缯(zēnɡ):花绢。指绣花或织成图案的绢帛。

③亵(xiè)人:卑贱妇女。

【翻译】

“古时候,普通人只有在年老时才能穿上丝绸,其他时间他们只能穿着麻布,因此被称为“布衣”。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开始用丝绸做面子、枲麻做里子,斜直衣领而没有遮膝,袍子合身但无须装饰边缘。那些细软的罗纨和精美的刺绣原本是君主和后妃的专属,而粗绸和细绢则是婚礼才用的华服。所以,这些带有文采的细薄丝织品并不会在市场上销售。现在,富人们身着华丽的绣花罗纨,中产阶级则穿着光滑厚实的细绢或洁白如玉的锦衣。普通民众也穿上了原本只有后妃才穿的衣物,而卑贱的妇女也装扮着本应在结婚时才会穿的服饰。现在,细绢的价格是粗绢的一倍,但粗绢的实用性却是细绢的一倍。

【原文】

“古者,椎车无柔,栈舆无植①。及其后,木 散不足第二十九②不衣,长毂数幅,蒲荐苙盖,盖无漆丝之饰。大夫士则单椱③木具,盘韦柔革④。常民漆舆大 散不足第二十九 蜀轮。今庶人富者银黄华左搔⑤,结绥⑥韬杠⑦。中者错镳⑧涂采,珥⑨靳⑩飞。

【注释】

①植:通“直”,直木。

散不足第二十九 (línɡ):车阑,即车厢前面和左右两面横直交结的栏木。

③单椱:当作“蝉攫”,车轮的外圈。

④盘韦柔革:用软熟兽皮盘在车轮的边框之上。

⑤搔:通“瑵(zhǎo)”,古代车盖弓端伸出如爪的部分,一般以玉为饰。

⑥结绥:登车拉手用绳子打成花结。绥,登车时用以拉手的绳索。

⑦韬杠:用熟皮裹着的车辕。

⑧镳(biāo):马具。与衔合用,俗称马嚼子。商周时有青铜制的,也有骨、角制的。衔在口内,备抽勒;镳在口旁,上系銮铃或扇汗。

⑨珥:珠玉耳饰。此处用作动词,装饰。

⑩靳:古代驾车夹辕两马当胸的皮革。因用作夹辕两马的代称。

【翻译】

“古时候,独轮车没有边框,竹制的车没有栏杆。随着时间的推移,虽然车辆增加了栏杆,但并未进行额外的装饰,轮轴延长,辐条增多,车轮上绑有蒲草,车顶由草编成,不涂油漆,也不饰以丝绸。大夫和士的车辆,车轮边框由木头制成,上面盘着柔软的兽皮。而普通民众的车辆则涂有油漆,独轮车配备了长横木。现在,普通人和富人的车辆,车盖上装饰着镶有白银、黄金的玉瑵,登车的拉手用绳子打成花结,车辕缠绕着熟皮。中产人家的车马,马嚼子上镶有金属并涂有色彩,马腹带和车窗装饰着珠宝。

【原文】

“古者,鹿裘皮冒,蹄足不去。及其后,大夫士狐貉缝腋①,羔麑豹袪②。庶人则毛绔衳彤,羝襥皮 散不足第二十九③。今富者鼲貂,狐白凫翁④。中者罽衣⑤金缕,燕 散不足第二十九 代黄。

【注释】

①缝腋:大袖单衣,古儒者所服。

②羔麑豹袪(qū):意为用羊羔皮做皮袄,用豹皮做袖口。袪,袖口。

③羝襥(fú)皮 散不足第二十九 (bó):公羊皮皮袄和杂兽皮的短皮袄。

④狐白凫翁:用狐腋的白毛皮做成的衣服及用鸭绒做成的衣服。凫翁指水鸭的颈毛。

⑤罽(jì)衣:绒衣。

【翻译】

“古时候,人们穿戴着由鹿皮制成的衣服、帽子,连带着动物的蹄子也未被除去。到了后来,大夫和士开始穿着由狐狸或貉子的皮毛制成的宽袖衣服,用羊羔皮做皮袄,用豹皮做袖口。而普通百姓则穿着由毛皮制成的裤子和短袖上衣,有些人穿着公羊皮袄和由杂兽皮制成的短上衣。现在,富有的人穿着由灰鼠皮和貂皮制成的皮袄,有的穿白狐皮袄或鸭绒袄。中产人家则穿着由金线缝制的绒衣,有的穿燕地的 散不足第二十九 鼠皮或代地的黄貂皮制成的皮袄。

【原文】

“古者,庶人贱骑绳控,革鞮①皮荐而已。及其后,革鞍牦成,铁镳不饰。今富者 散不足第二十九 耳②银镊 散不足第二十九③,黄金琅勒,罽绣弇汗④,垂珥胡鲜。中者漆韦⑤绍系,采画暴干。

【注释】

①鞮(dī):兽皮做的鞋。

散不足第二十九 (xù)耳:用革做的马的耳饰。

③银镊 散不足第二十九 (liè):银制的马头饰。

④弇(yǎn)汗:障泥,马鞯(jiān)。因垫在马鞍下,垂于马背两旁以挡泥土,故称。

⑤漆韦:涂漆的熟皮。

【翻译】

“古时候,普通百姓骑马时不使用马鞍,仅凭绳索来控制马匹,骑士们脚穿定制的皮靴,马背上仅放置一块皮垫。而后来,马鞍开始使用皮革和牦牛毛制作,但铁制的马镳并未进行装饰。现在,富有的家庭为马匹装饰以皮革制成的耳饰,用银质做成的头饰,用黄金打造闪亮的马笼头,以绣花的毛毡作为马的防汗垫,用垂挂的美玉作为马的耳饰,用鲜卑族的腰带作为马的肚带。中产家庭的马匹则用涂有油漆的皮绳系住,在马具上绘彩画后在阳光下晒干。

【原文】

“古者,污尊抔饮①,盖无爵觞樽俎。及其后,庶人器用即竹柳陶匏②而已。唯瑚琏③觞豆而后雕文彤漆。今富者银口黄耳,金罍④玉钟。中者野王纻器⑤,金错蜀杯。夫一文杯得铜杯十,贾贱而用不殊。箕子之讥,始在天子,今在匹夫。

【注释】

①抔(póu)饮:以手掬水而饮。

②匏(páo):葫芦的一种,对半剖开可做水瓢。

③瑚琏(hú liǎn):古代宗庙中盛黍稷的礼器。

④金罍(léi):饰金的大型酒器。

⑤纻器:苎麻为胎的漆器。

【翻译】

“古时候,人们简单地挖个小坑当作水池,直接用手捧水喝,而不使用任何杯子和盘子。到后来,普通百姓开始使用竹子和柳条编制的容器,用泥土制作陶器,把葫芦做水瓢。只有在祭祀时才使用的瑚、琏、酒杯、豆盘才会雕刻花纹、涂抹红漆。而现在,富裕的家庭使用白银装饰器物的口边,用黄金装饰器物的耳边,制作黄金和宝石珠玉镶嵌的酒杯。中产家庭则使用野王产的苎麻为胎制作漆器,蜀地的材料制作金饰酒杯。一个精美的绘有花纹的杯子的价格,可以买到十个普通的铜杯。铜杯虽然价格便宜,但其实用性并无差别。箕子曾讥讽殷纣王使用象牙筷子,那时讽刺的对象是帝王,而如今,即使是普通百姓也过着奢靡的生活。

【原文】

“古者,燔黍食稗,而捭豚以相飨。其后,乡人饮酒,老者重豆,少者立食,一酱一肉,旅饮而已。及其后,宾婚相召,则豆羹白饭,綦脍①熟肉。今民间酒食,殽旅重叠,燔炙满案,臑鳖②脍鲤,麑卵鹑 散不足第二十九③橙枸,鲐鳢④醢醯⑤,众物杂味。

【注释】

①綦(qí)脍:细切的肉或鱼。

②臑(ér)鳖:煮熟的甲鱼。臑,通“胹”,煮熟。

③鹑 散不足第二十九 (yàn):鹌鹑。

④鳢(lǐ):一种鱼类。亦称“乌鱼”“黑鱼”“乌鳢”。硬骨鱼纲,月鳢科。

⑤醯(xī):醋。

【翻译】

“古时候,人们将黍米烧烤来食用,平时吃的是稗子等杂粮,只有在招待客人时才会宰食猪肉。到后来,乡村里的人聚在一起喝酒,老年人会享用几盘肉食,而年轻人则站立着进食,一盘酱料一盘肉,大家在一起按序喝酒。后来,在宴请婚礼的客人时,会有豆汤和白米饭,以及切细的肉块和熟肉。而现在,民间的宴席上,鱼肉层层叠叠,烤肉铺满了整个餐桌,还有炖甲鱼、切片的鲤鱼,以及鹿胎、鹌鹑、枸杞、鲐鱼、鳢鱼、肉酱和醋,食材丰富、味道多样。

【原文】

“古者,庶人春夏耕耘,秋冬收藏,昏晨力作,夜以继日。《诗》云:‘昼尔于茅,宵尔索绹①,亟其乘屋②,其始播百谷。’非 散不足第二十九 腊不休息,非祭祀无酒肉。今宾昏酒食,接连相因,析酲③什半,弃事相随,虑无乏日。

【注释】

①绹(táo):绳索。

②乘屋:修盖房屋。

③析酲(chéng):解酒,醒酒。

【翻译】

“古时候,普通百姓在春夏之际耕作田地,秋冬则收获粮食,从黎明到黄昏辛勤劳作,夜以继日地工作。《诗经·豳风·七月》中描述道:“白日割茅草,夜晚搓绳索,赶快修盖房屋,开始种植各种谷物。”除了年终祭祀的休息日外,平时不得闲暇,非祭日不享用酒肉。而现今,婚宴连绵不断,宾客饮酒至醉,十人中有五人沉醉,人们放下手头的工作,互相陪伴饮宴,几乎天天如此。

【原文】

“古者,庶人粝食藜藿,非乡饮酒 散不足第二十九 腊祭祀无酒肉。故诸侯无故不杀牛羊,大夫士无故不杀犬豕。今闾巷县佰①,阡伯屠沽②,无故烹杀,相聚野外。负粟而往,挈肉而归。夫一豕之肉,得中年之收,十五斗粟,当丁男半月之食。

【注释】

①县佰:恶霸。

②屠沽:屠户和酒家。

【翻译】

“古时候,老百姓饮食简朴,以粗粮和野菜为主,除了村酒和节日祭祀,鲜有肉食。因此,诸侯无大事不宰牛羊,大夫和士无大事不宰狗猪。而今,乡里闾巷豪强、屠夫和酒肆无事也会宰杀牲畜,人们聚集于野外用餐。他们背着粮食前往,携带肉食返回。一头猪的肉价值相当于中等收成的一亩田产出的十五斗小米,足够一个壮年男子半个月的食用。

【原文】

“古者,庶人鱼菽之祭,春秋修其祖祠。士一庙,大夫三①,以时有事于五祀②,盖无出门之祭。今富者祈名岳,望山川,椎牛击鼓,戏倡儛像。中者南居当路,水上云台,屠羊杀狗,鼓瑟吹笙。贫者鸡豕五芳,卫保散腊,倾盖③社场。

【注释】

①士一庙,大夫三:《礼记·礼器》:“天子七庙,诸侯五,大夫三,士一。”《礼记·王制》:“大夫三庙,一昭一穆,与太祖之庙而三。士一庙。”

②五祀:古代祭祀的五种神祇。《周礼·春官·大宗伯》:“以血祭祭社稷、五祀、五岳。”即春神句芒、夏神祝融、中央后土、秋神蓐(rù)收、冬神玄冥。

③倾盖:盖,车盖,形如伞。谓停车交盖,两盖稍稍倾斜。此处形容祭祀时车马很多。

【翻译】

“古时候,民间以鱼和豆做祭品,春秋两季修葺祖庙。士人设立一座庙宇,大夫则有三座宗庙,定期向五神举行祭祀,不涉及家门之外的祭典。而今,富户祈拜名山大川,敲锣击鼓,演戏跳舞,表演木偶戏。中等家庭面向南方设坛祭祀,在水边建云台,宰羊杀狗,弹奏瑟乐,吹响笙歌。贫民亦以鸡猪和五种香料进行祭祀,希望得到神明的庇佑,祭后分发祭品,祭祀时车盖如云,人们挤满了祭祀场地。

【原文】

“古者,德行求福,故祭祀而宽。仁义求吉,故卜筮而希。今世俗宽于行而求于鬼,怠于礼而笃于祭,嫚亲①而贵势,至妄而信日②,听 散不足第二十九 言③而幸得,出实物而享虚福。

【注释】

①嫚(màn)亲:轻侮父母。

②信日:迷信占卜。日,日者,占候卜筮的人。

散不足第二十九 (yí)言:夸大不实之言。

【翻译】

“古时候,人们用自身的品德来追求福祉,因此在祭拜时心态较为放松。他们依靠仁义来寻求吉祥,所以占卜的次数较少。但现今,人们在行为上放任自流,却向鬼神祈求庇佑;在礼仪上懈怠,却在祭祀上尽心尽力;轻视亲情,却重视权势;极端狂妄,却对占卜的日者深信不疑;听信占卜人的欺骗言论,却希望侥幸得到好运;他们给出的是真金白银,却只换得虚无缥缈的幸福。

【原文】

“古者,君子夙夜孳孳①思其德;小人晨昏孜孜思其力。故君子不素餐,小人不空食。今世俗饰伪行诈,为民巫祝,以取厘谢②,坚额健舌,或以成业致富,故惮事之人③,释本相学。是以街巷有巫,闾里有祝。

【注释】

①孳孳:同“孜孜”,努力不懈貌。

②厘谢:谓以胙肉作为酬报。

③惮事之人:不愿干活的人。

【翻译】

“古时候,无论昼夜,君子都在勤奋思考如何提高德行;小人则日夜思考怎么使用劳力。因此,君子不会无功受禄,小人也不会无所作为而食。现在的世风却虚伪和欺诈,巫师和祝咒者以求神问卜为生,以剩余的祭肉来做酬报。他们额头坚硬,擅长顶礼膜拜,舌头灵活,能言善辩。一些人以行巫为职,发家致富。所以,那些不愿意务农干活的人,放弃了农民的职业,转而学习做巫师。因此,你会发现在大街小巷中随处可见女巫,在每个乡里都有男祝。

【原文】

“古者,无杠樠①之寝,床栘之案②。及其后世,庶人即采木之杠,牒桦③之樠。士不斤成,大夫苇莞而已。今富者黼绣帷幄,涂屏错跗④。中者锦绨高张,采画丹漆。

【注释】

①杠樠(mán):床前的横木和床板。

②床栘(yí)之案:炕桌。

③牒桦:据《方言》,东齐、海岱之间将杠称为桦,卫之北郊、赵、魏之间将床板称为牒。

④错跗(fū):镶有金边的屏风底座。跗,脚背,此处指屏风底座。

【翻译】

“古时候,人们的床没有木头床架,床上也没有炕桌。但随着时代的变迁,普通百姓开始用柞木制作床边和床板,而士人的床则无须斧头加工,大夫仅仅使用芦苇和蒲草编织的席子。现在,富裕之家装饰着绣有黑白花纹的帐幔,描着花纹的精美屏风,以及镶金的屏风底座。中产家庭则用华丽的锦绣制作高挂的帐幔,床上画有彩色图案,涂抹着鲜艳的红漆。

【原文】

“古者,皮毛草蓐,无茵席之加,旃蒻①之美。及其后,大夫士复荐草缘,蒲平单莞。庶人即草蓐索经,单蔺籧篨②而已。今富者绣茵翟③柔,蒲子露床。中者 散不足第二十九 皮④代旃,阘坐⑤平莞。

【注释】

①蒻(ruò):嫩的香蒲。蒲蒻做的席,其质细柔。

②籧篨(qú chú):用苇或竹编的粗席。

③翟:长尾的野鸡。

散不足第二十九 皮:滩羊皮。 散不足第二十九 ,疑为“滩”字。

⑤阘坐:床前的榻凳。

【翻译】

“古时候,人们的卧具简陋,只有兽皮和草垫,没有美丽的蒲草垫和毛毡。到了后来,大夫和士使用的是边缘粗糙的双层草席,或者是由香蒲或莞草编织的单层席子。而普通百姓则使用以细绳为经线编织的草席,或者是由蔺草编成的单层席子,有时甚至是用竹子或苇编织的粗糙席子。如今,富有之家铺设着用野鸡毛制成的、绣有花纹的软垫和蒲草席,而中产家庭则使用滩羊皮或代地的毛毡,床前还铺有莞草制成的垫子。

【原文】

“古者,不粥饪,不市食。及其后,则有屠沽,沽酒市脯鱼盐而已。今熟食遍列,肴施成市,作业堕怠,食必趣①时,杨②豚韭卵,狗 散不足第二十九③马朘④,煎鱼切肝,羊淹⑤鸡寒,挏马酪酒⑥,蹇脯胃脯,胹羔豆赐, 散不足第二十九⑦雁羹,臭鲍甘瓠,熟梁貊炙⑧。

【注释】

①趣:急促。

②杨:疑为“炀”,炙。

③狗 散不足第二十九 (zhé):切得很细的狗肉。 散不足第二十九 ,切成薄片的肉。

④朘(juān):少汁的肉羹。

⑤羊淹:腌制羊肉。淹,通“腌”。

⑥挏(dònɡ)马酪酒:马酪。因取马奶制成,故称“挏马”;因马酪味如酒,故称“酒”。挏,推引,用力拌动。

散不足第二十九 (fèn):多汁的肉羹。

⑧貊炙:烤猪。

【翻译】

“古时候,人们不买卖熟食,市场上也不交易食品。到了后来,屠夫和酒家出现了,他们仅售卖酒水、肉干、鱼类和盐。现在,熟食随处可见,美味佳肴充斥市场。尽管有些人的生产工作荒废了,但他们在饮食上却追求时令:烤制的小猪,韭菜炒蛋,细切的狗肉和马肉,油煎的鱼,切好的肝脏,腌制的羊肉,冷却的鸡肉,用马奶制成的酒,干制的驴肉,动物的胃脯,煮烂的羔羊肉,加上豆豉,炖制的小鸟,雁肉汤,臭味的鲍鱼,甜味的瓠子,煮熟的粮食,烤制的猪肉。

【原文】

“古者,土鼓块枹①,击木拊石,以尽其欢。及其后,卿大夫有管磬②,士有琴瑟。往者,民间酒会,各以党俗,弹筝鼓缶③而已。无要妙之音,变羽之转。今富者钟鼓五乐,歌儿数曹④。中者鸣竽调瑟,郑舞赵讴⑤。

【注释】

①块枹(fú):敲击土块。

②磬(qìnɡ):击奏体鸣乐器。“八音”分类中“石”的代表乐器。

③缶(fǒu):瓦质的打击乐器。

④曹:辈。此处指队。

⑤赵讴:赵地的歌曲。

【翻译】

“古时候,人们用土块作为鼓,用木棍敲打土块,拍打石头,以此来尽情享受快乐。到后来,卿大夫们有竹管乐器吹奏,敲打石磬,而士人则弹奏琴与瑟。过去,民间的酒宴上,人们根据各自的地方习俗,或弹筝或击缶。那时没有精妙动听的旋律,也没有变化多端的音乐。而现在,富裕的家庭拥有钟鼓,五乐齐全,歌手们分列几队。中产阶级则吹奏竽和调弄瑟,演绎郑地的舞蹈和赵地的歌曲。

【原文】

“古者,瓦棺容尸,木板堲周①,足以收形骸、藏发齿而已。及其后,桐棺不衣,采椁不斫。今富者绣墙题凑②,中者梓棺楩椁③,贫者画荒衣袍,缯囊缇橐④。

【注释】

①堲(jí)周:亦称“土周”。烧土为砖附于棺之四周。

②题凑:椁室用大木累积而成,木头皆内向为椁盖,上尖下方,犹如屋檐四垂,谓之“题凑”。

③梓棺楩(pián)椁:梓、楩,两种珍贵木材。椁,棺外的套棺。

④缯囊缇(tí)橐(tuó):把尸体装在丝织袋里面。缇,橘红色的布帛。橐,袋子。

【翻译】

“古时候,人们使用陶制的棺材来安放遗体,或者在木棺周围筑上土砖,这样就足以保存逝者的身体、头发和牙齿。到了后来,桐木制成的棺材不再进行装饰,外棺也改用柞木,不再对木材进行加工。而在当今,富裕家庭的灵车和帷幕上绣满了图案,棺椁周围堆满了木材,木头向内聚拢。中产家庭则使用珍贵的梓木和楩木制作棺椁。贫困家庭在埋葬时,棺材上覆盖着绘有图画的布罩,或者将尸体放入丝织的袋中。

【原文】

“古者,明器有形无实,示民不可用也。及其后,则有醯醢之藏,桐马偶人弥祭①,其物不备。今厚资多藏,器用如生人。郡国繇吏,素桑楺②,偶车橹轮,匹夫无貌领,桐人衣纨绨。

【注释】

①弥祭:完成祭礼。

②楺(róu):古同“揉”,使木条弯曲。

【翻译】

“古时候,陪葬品虽有形态却无实用性,这是为了告诉人们这些物品不可被使用。到了后来,陪葬品中开始出现醋和酱料,以及用桐木制作的马和陶制的人俑,用以补充祭祀仪式,但这些祭品并不完备。而现在,人们花费巨资购买陪葬品,这些物品仿佛是为活人所用。在郡国中负责徭役的小官员,生前乘坐的是普通的桑木车,死后却随葬着装饰华丽、轮大如楼的木制车模。普通人在世时没有华丽的衣物,死后陪葬的桐木人偶却穿着丝绸。

【原文】

“古者,不封不树①,反虞祭于寝,无坛宇之居,庙堂之位。及其后,则封之,庶人之坟半仞,其高可隐。今富者积土成山,列树成林,台榭连阁,集观增楼。中者祠堂屏合,垣阙罘罳②。

【注释】

①树:墓旁植树。

②罘罳(fú sī):古代设在宫门外或城角的屏,上面有孔,形似网,用以守望和防御。

【翻译】

“古时候,人们并不会为坟墓堆土成丘,也不在墓边种植树木。安葬后,家人仅在停放遗体的地方进行祭拜,既没有专门的祭坛,也不会建立祖庙。到了后来,人们开始为坟墓堆土,普通百姓的坟墓高度大约四尺,站在坟旁,手可以触及坟顶。而现在,富裕家庭的墓地堆土如山,树木如林,高台和亭榭连成一片,庙宇众多,高楼直入云霄。中产家庭的祠堂外设有月影墙,围以墙垣,建有望楼和屏风。

【原文】

“古者,邻有丧,舂①不相杵②,巷不歌谣。孔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子于是日哭,则不歌。今俗因人之丧以求酒肉,幸与小坐而责辨,歌舞俳优,连笑伎戏。

【注释】

①舂(chōng):用杵臼捣去谷物的皮壳。

②杵:捣物的棒槌。

【翻译】

“古时候,当邻里有丧事,人们在舂米时不唱劳动的号子,巷中也不会传唱歌谣。孔子若在有丧事的人旁用餐,从未有过饱食;若他在当天有所哀悼,便不会唱歌。而今天的习俗是,人们利用他人的丧事来索取酒肉,若有机会在办丧事的人的家中稍作停留,便会要求主家准备酒食。在他人的丧事期间,有些人会唱歌跳舞,表演戏剧,逗笑观众,欣赏杂技表演。

【原文】

“古者,男女之际尚矣,嫁娶之服,未之以记。及虞、夏之后,盖表布内丝,骨笄①象珥,封君夫人加锦尚褧②而已。今富者皮衣朱貉,繁露③环佩。中者长裾④交袆,璧瑞簪珥。

【注释】

①骨笄(jī):兽骨制的簪子。

②褧(jiǒng):麻布制的单罩衣。

③繁露:冕旒上的悬玉。

④裾(jū):衣服的前襟。亦称大襟。

【翻译】

“古时候,男女之间的婚姻关系已经非常久远了,但关于上古时期的嫁娶服装,并没有详细的记载。到虞、夏时期以后,婚嫁的服饰外层是布料,内里是丝绸,用动物骨头做发簪,用象牙做耳饰。那些被册封的君主的妻子和贵族女性,她们的婚礼服装也仅仅是在锦衣之上再添一件粗麻布罩衣而已。而现在,富有的家庭在婚礼上穿着鲜红的貉皮服装,佩戴着如露珠般晶莹的珠玉。中产家庭的服饰则是长襟下摆与蔽膝交错,头饰和耳饰使用美玉装饰。

【原文】

“古者,事生尽爱,送死尽哀。故圣人为制节,非虚加之。今生不能致其爱敬,死以奢侈相高;虽无哀戚之心,而厚葬重币者,则称以为孝,显名立于世,光荣著于俗。故黎民相慕效,至于发屋卖业①。

【注释】

①发屋卖业:出卖房屋和家产。

【翻译】

“古时候,人们在父母在世时,满怀爱意地侍奉他们;父母离世后,深感悲痛地送终。因此,古代圣明之君制定了孝道的礼节,并非无的放矢。然而在当今社会,有些人在父母健在时未能尽显孝心;父母去世后,却通过奢华的丧葬来彰显自己。即使内心并无哀伤,那些铺张浪费的人也被誉为孝顺,名声显赫,享有世俗的荣光。这样的风气导致普通百姓争相效仿,甚至不惜卖掉房屋和产业(来追求这种虚名)。

【原文】

“古者,夫妇之好,一男一女,而成家室之道。及后,士一妾,大夫二,诸侯有侄娣九女①而已。今诸侯百数,卿大夫十数,中者侍御,富者盈室。是以女或旷怨失时②,男或放死无匹。

【注释】

①侄娣(dì)九女:侄女和妹妹九个女子。

②旷怨失时:女子因为多妻制而难见夫君,怨恨失去青春。

【翻译】

“古时候,夫妻之间的关系是一对一的,这是构建家庭的基本方式。到了后来,士人可以有一位妾室,大夫可以有两位,而诸侯也只有侄女、妹妹九个女子而已。但在当今社会,诸侯可能有上百位妻妾,卿大夫也有数十位,中产家庭拥有几位婢妾,而富裕家庭则妻妾成群。所以有些女性因此怨恨于失去了青春,有些男性则可能终其一生也找不到伴侣。

【原文】

“古者,凶年不备,丰年补败,仍旧贯而不改作。今工异变而吏殊心,坏败成功,以匿厥意。意极乎功业,务存乎面目。积功以市誉①,不恤民之急。田野不辟,而饰亭落,邑居丘墟②,而高其郭。

【注释】

①市誉:换取声誉。

②丘墟:废墟,荒地。

【翻译】

“古时候,灾荒之年无储备,丰收之年则补充亏缺,沿袭旧习不加改变。现今,工匠心思变幻,官员心意不同,废弃旧有成法,以掩饰其私欲。他们心中只想着功名利禄,却保持清廉的形象。他们通过积累功绩来换取声望名誉,却不体恤百姓的穷苦艰辛。不去耕种田地,反而装点道路两旁的亭台楼阁,城邑住宅变成荒丘废墟,而城墙却日益高筑。

【原文】

“古者,不以人力徇于禽兽,不夺民财以养狗马,是以财衍而力有余。今猛兽奇虫不可以耕耘,而令当耕耘者养食之。百姓或短褐①不完,而犬马衣文绣,黎民或糟糠不接,而禽兽食粱肉。

【注释】

①短褐:粗布短衣。

【翻译】

“古时候,人们不会用人力去侍候野兽,也不会夺取百姓的钱财来养狗和马,因此财富得以增长,而劳动力也富余。但现在,凶猛的野兽和奇特的昆虫并不能用于耕作,然而却让本应耕作的人去喂养它们。一些百姓连一件完整的粗布短衣都没有,而那些狗和马却披着华丽的刺绣衣裳;一些平民百姓连糠秕都吃不上,而那些禽兽却享用着优质的粮食和肉类。

【原文】

“古者,人君敬事爱下,使民以时,天子以天下为家,臣妾①各以其时供公职,古今之通义也。今县官多畜奴婢,坐禀②衣食,私作产业,为奸利,力作不尽,县官失实。百姓或无斗筲③之储,官奴累百金;黎民昏晨不释事,奴婢垂拱遨游也。

【注释】

①臣妾:所属臣下的称谓。

②坐禀:坐享。

③筲(shāo):一种竹器,仅容一斗二升。

【翻译】

“古时候,君主们严肃地处理政事,关爱百姓,合理安排民众的劳动时间。皇帝视整个国如自己的家。臣下都在规定的时间内尽忠职守,这是古今通行的章法。而现在,地方官员养了许多奴隶,悠闲地坐享衣食,私下经营产业,追求不正当的利益,为私人利益驱使奴隶辛勤劳作,而官府却因此失去了真正的利益。一些百姓家中连升斗粮食储备都没有,官府的奴仆却积攒了大量的财富;普通百姓从黎明到黄昏不停地忙碌,而奴仆们却悠然自得,四处游荡。

【原文】

“古者,亲近而疏远,贵所同而贱非类。不赏无功,不养无用。今蛮、貊无功,县官居肆,广屋大第,坐禀衣食。百姓或旦暮不赡,蛮、夷或厌酒肉。黎民泮汗①力作,蛮、夷交胫肆踞②。

【注释】

①泮(pàn)汗:挥汗貌。

②交胫肆踞:交叉两腿放肆地坐着。

【翻译】

“古时候,人们亲近同族而远离异族,看重同族而轻视其他种族。不给没有功绩的人以奖赏,不养育无用之人。现在,蛮族和貊族虽无贡献,却在官府中横行霸道,占据宽敞的豪宅,享受官府供给的衣食。一些百姓吃了上顿没下顿,而蛮夷却享受着酒肉之欢。普通百姓汗流浃背地辛勤劳作,而蛮夷却交叉双腿放肆懒散地坐着。

【原文】

“古者,庶人麁菲草芰①,缩丝尚韦而已。及其后,则綦下不借,鞔鞮革舄②。今富者革中名工,轻靡使容,纨里 散不足第二十九 下③,越端纵缘。中者邓、里闲作蒯苴④。蠢竖婢妾,韦沓丝履。走者茸芰 散不足第二十九 绾⑤。

【注释】

①麁(cū)菲草芰(jì):菲,借为“屝”。芰,通“履”。麁、菲、芰,都是草鞋。

②舄(xì):古代一种复底鞋。

散不足第二十九 (xún)下:用细带装饰鞋底。 散不足第二十九 ,细带。

④蒯(kuǎi)苴:用蒯草做鞋垫。

散不足第二十九 绾(qú wǎn): 散不足第二十九 ,古时鞋头上的装饰,有孔,可以穿系鞋带。绾,系,盘结。

【翻译】

“古时候,普通百姓穿的是粗糙的草鞋,仅用绳子和皮带将鞋子束紧。到了后来,人们开始穿上带有结绳的麻质鞋子,或者是绑有鞋带、加木底的皮鞋。而在当今,有钱人雇用技艺高超的鞋匠,打造轻盈而精致的皮鞋,用柔软的细绢做鞋里,鞋底装饰以彩带,鞋头、鞋跟和鞋口则用绒毛装饰。中等家庭则用邓草或苞米草编织草鞋,用蒯草做鞋底。愚笨的仆人和女仆们,穿着皮制或丝绸的鞋子。而那些跑腿的人,则穿着鞋头装饰着花纹的软底鞋。

【原文】

“古圣人劳躬养神,节欲适情,尊天敬地,履德行仁。是以上天歆①焉,永其世而丰其年。故尧秀眉高彩,享国百载。及秦始皇览怪迂,信禨祥②,使卢生求羡门高,徐巿等入海求不死之药。当此之时,燕、齐之士,释锄耒,争言神仙。方士于是趣咸阳者以千数,言仙人食金饮珠,然后寿与天地相保。于是数巡狩五岳、滨海之馆,以求神仙蓬莱之属。数幸之郡县,富人以资佐,贫者筑道旁。其后,小者亡逃,大者藏匿;吏捕索掣顿③,不以道理。名宫之旁,庐舍丘落,无生苗立树;百姓离心,怨思者十有半。《书》曰:‘享多仪,仪不及物曰不享。’故圣人非仁义不载于己,非正道不御于前。是以先帝诛文成、五利等,宣帝建学官,亲近忠良,欲以绝怪恶之端,而昭至德之涂也。

【注释】

①歆:欣羡,悦服。

②禨(jī)祥:谓吉凶的先兆。

③掣(chè)顿:硬拉,强夺。

【翻译】

“古代的圣人辛勤劳作,保养精神,控制欲望,保持情感平和,敬仰天地,实践道德,行使仁爱。因此,上天为之感动,允许他长久地治理百姓,保佑他益寿延年。所以,帝尧容光焕发,国泰民安,享国一百年。而秦始皇迷信怪力乱神,信奉吉凶预兆,派遣卢生寻找传说中的高门,徐巿等人出海寻找长生不老药。在那个时代,燕齐的巫师们放下农具,争相讨论神仙。于是成千上万的方士涌向咸阳,声称仙人以金丹珠液为食,从而与天地同寿。秦始皇多次巡游五岳和海边的行宫,寻找蓬莱等神仙之地。他多次到访各地,富人出资助力,穷人则修建道路。随后,小户人家逃亡,大户人家隐匿躲藏;官吏搜捕,强迫他们驯服,不讲道理。著名的行宫旁边,平民的房屋荒废,没有新树苗生长;百姓心灰意冷,怨恨满腹。《尚书·洛诰》说:‘享礼有许多仪式,如果礼物丰富而礼节不周,那就是不遵守享礼。’因此,圣人不做非仁义之事,不走非正道之路。这就是为什么先前的皇帝处决了文成、五利等巫师。皇帝设立学官,亲近忠诚善良的臣子,目的是终结那些怪异邪恶的事,彰显至高无上的道德之路。

【原文】

“宫室奢侈,林木之蠹①也。器械雕琢,财用之蠹也。衣服靡丽,布帛之蠹也。狗马食人之食,五谷之蠹也。口腹从恣,鱼肉之蠹也。用费不节,府库之蠹也。漏积不禁,田野之蠹也。丧祭无度,伤生之蠹也。堕成变故伤功,工商上通伤农。故一杯棬②用百人之力,一屏风就万人之功,其为害亦多矣!目修于五色,耳营于五音,体极轻薄,口极甘脆,功积于无用,财尽于不急,口腹不可为多。故国病聚不足即政怠,人病聚不足则身危。”

【原文】

丞相曰:“治聚不足奈何?”

【注释】

①蠹(dù):蛀虫。引申为侵蚀或消耗国家财富的人或事。

②杯棬(quān):一种未经雕饰的木质饮酒器。

【翻译】

“豪华的宫殿,就像是树木中的蛀虫。精美的器具,就是财富中的蛀虫。绚丽的衣裳,就是织物中的蛀虫。狗和马享用人类的食物,就是谷物中的蛀虫。放纵口腹之欲,就是鱼肉中的蛀虫。浪费无度,就是国库中的蛀虫。水漏不修,就是田野中的蛀虫。过度的丧祭,就是伤害生者的蛀虫。废弃旧制,改变成规,损害了事业,商贾与官营盛行,就会损害农业。因此,制作一个杯盘需要百人之力,制作一扇屏风需要耗费万人之功,其所带来的危害实在太多!眼睛迷恋五彩缤纷,耳朵沉溺于交织的五音,身体穿尽轻薄衣物,口中尝遍甘甜美味,所有努力都花费在无用之事上,所有财富都耗费在不紧急之事上。口腹之欲不宜过多。所以,国家若有聚积不足之病,政事便会怠慢,人若有聚积不足之病,身体便会处于危险之中。”

丞相问道:“该如何治理聚积不足之病呢?”

上一篇:国疾第二十八
下一篇:救匮第三十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中...
正在加载更多评论...
已加载全部评论
© 2017- 5000yan.com | 鄂ICP备13017733号-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