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铁论

《盐铁论》由桓宽根据西汉著名的“盐铁会议”编撰而成,书中主要记述了汉昭帝时期以民间贤良、文学为代表的儒家和以朝中大臣桑弘羊为代表的法家就盐铁专营、酒类专卖、平准均输等经济政策而展开的论争内容。《盐铁论》不仅较为客观地记载了当时的经济、政治、军事、文化情况,还反映了儒法两家在治国理念上的分歧以及儒家经济思想的确立过程。
孝养第二十五

【原文】

文学曰:“善养者不必刍豢也,善供服者不必锦绣也。以己之所有尽事其亲,孝之至也。故匹夫勤劳,犹足以顺礼,歠菽饮水①,足以致其敬。孔子曰:‘今之孝者,是为能养,不敬,何以别乎?’故上孝养志,其次养色②,其次养体。贵其礼,不贪其养,礼顺心和,养虽不备,可也。《易》曰:‘东邻杀牛,不如西邻之禴祭③也。’故富贵而无礼,不如贫贱之孝悌。闺门之内尽孝焉,闺门之外尽悌焉,朋友之道尽信焉,三者,孝之至也。居家理者,非谓积财也,事亲孝者,非谓鲜肴也,亦和颜色、承意尽礼义而已矣。”

【注释】

①歠(chuò)菽饮水:食用粗茶淡饭。歠,饮,啜。

②养色:对父母和颜悦色。

③禴(yuè)祭:古代祭名。禴,同“礿(yuè)”,古代宗庙四时祭之一。

【翻译】

文学之士说:“善于奉养父母并不一定要总是用肉食,善于提供衣服也不一定都是锦绣。只要用自己所有的去尽心侍奉父母,就是孝道的极致了。因此,即使是普通人,只要勤恳劳作,完全能遵循礼义,哪怕是粗茶淡饭,也足以表达对父母的孝敬。孔子说:‘现在的孝子,说是能够供养父母,如果没有敬意,那和养动物有什么区别呢?’所以,最高级的孝顺是尊重父母的意愿,其次是对父母和颜悦色,再次是照顾好父母的身体。重视对父母的礼节,而不是贪恋物质的供养,只要遵守礼义,心平气和,即使供养之物不是那么完备,也是可以接受的。《易经》上说:‘东邻虽然杀牛祭祀,但不如西邻简单的夏日薄祭。’因此,富有之家没有礼节,还不如贫穷之家有孝悌。在闺门内尽孝,在闺门外尽悌,对朋友保持诚信,这三者是孝道的最高境界。将家庭管理得井井有条,并不是看他积累多少财富;侍奉父母尽孝,也并不是看他提供多少美食佳肴,只是保持和颜悦色,顺从父母的意愿,谨守对父母的礼义罢了。”

【原文】

丞相史曰:“八十曰耋,七十曰耄。耄,食非肉不饱,衣非帛不暖。故孝子曰甘毳①以养口,轻暖以养体。曾子养曾皙,必有酒肉。无端②孝养第二十五③,虽公西赤不能以为容。无肴膳,虽闵、曾不能以卒养。礼无虚加,故必有其实然后为之文。与其礼有余而养不足,宁养有余而礼不足。夫洗爵以盛水,升降而进粝,礼虽备,然非其贵者也。”

【注释】

①毳(cuì):通“脆”,脆弱,不坚。

②端:玄端,古代的一种黑色礼服,亦作为燕居时的便服,自天子至诸侯、大夫、士皆服之。

孝养第二十五 (miǎn):通“冕”,帝王、诸侯、卿大夫所戴的礼帽。

【翻译】

丞相史说:“年至八十称为耋,七十则称为耄。耄年之人,没肉吃就不叫饱,没丝帛衣服就不叫暖。因此,孝顺的子女会用甜脆的食物滋养父母的口腹,用轻薄而温暖的衣物护养父母的身体。曾子在奉养他的父亲曾皙时,必会准备酒和肉。没有礼服和礼帽,即便是公西赤也无法体现出庄重的仪容。没有美味的食物,即使是闵子骞和曾子也无法完成对父母的赡养责任。礼节不是空洞无物的,因此必须有实际的内容,然后才能用礼仪来修饰。与其在礼节上过于讲究而在养护上不足,不如在养护上做得更好一些,在礼节上稍有不足。恭敬地洗净酒杯,却用它盛水给父母喝;让父母升堂高坐,却送上粗茶淡饭。礼节虽然周到,但这并没有什么值得提倡的。”

【原文】

文学曰:“周襄王之母非无酒肉也,衣食非不如曾皙①也,然而被不孝之名,以其不能事其父母也。君子重其礼,小人贪其养。夫嗟来而招之,投而与之,乞者由不取也。君子苟无其礼,虽美不食焉。故礼:主人不亲馈,则客不祭。是馈轻而礼重也。”

【注释】

①曾皙:即曾点(前546年—?),曾参的父亲,孔子的早期弟子之一,并被列为孔门弟子七十二贤人之一。

【翻译】

文学之士说:“周襄王的母亲并不缺少酒肉,她的衣食也并不逊色于曾皙,但周襄王却背负了不孝的名声,原因在于他在侍奉父母时未能依礼尽孝。品德高尚的人注重礼节,而小人只看重物质的供养。若以轻蔑的口吻召唤,随手扔食物给人,即使是乞丐也不会拿取。对于品德高尚的人来说,如果没有礼节:即使食物再美味,也不会吃它。所以依照礼节,如果主人没有亲自进献食物,那么客人在食用前就无须拜谢。这样的进献是小事,但礼节的重要性远大于此。”

【原文】

丞相史曰:“孝莫大以天下一国养,次禄养①,下以力。故王公人君,上也,卿大夫,次也。夫以家人言之,有贤子当路于世者,高堂邃宇,安车大马,衣轻暖,食甘毳。无者,褐衣皮冠,穷居陋巷,有旦无暮,食蔬粝荤②茹, 孝养第二十五 腊④而后见肉。老亲之腹非唐园,唯菜是盛。夫蔬粝,乞者所不取,而子以养亲,虽欲以礼,非其贵也。”

【注释】

①禄养:以官俸养亲。古人认为官俸本为养亲之资。

②荤:葱、蒜等辛臭的蔬菜。

孝养第二十五 (lǘ):古代祭名,各地时间不同。楚俗以二月祭饮食。

④腊:古时夏历十二月祭名,始于周代。

【翻译】

丞相史说:“在孝道上,没有什么比得上皇帝用整个天下来养亲、诸侯用一国之力来养亲了,其次是卿大夫用俸禄来养亲,最次是普通百姓用劳动之力来养亲。因此,王公贵族和君主是最上等的养亲方式,卿大夫次之。对于普通百姓而言,如果有贤能的儿子在社会上有所作为,他们的父母就能享受高大的房屋、宽敞的车马、轻薄而温暖的衣物,以及美味的食物。而儿子没有贤能,那就只能让父母穿着粗布衣裳,戴着皮制的帽子,居住在简陋的巷子里,早餐后可能就没有晚餐,日常饮食只有粗粮、葱、韭、蔬菜,只有在 孝养第二十五 腊祭祀时才能吃到肉。父母的胃不是菜园子,只装了蔬菜。蔬菜和粗粮,即便是乞丐也不愿意取食,而一个儿子如果只用这些来供养父母,即使他依礼侍奉,也并没什么可贵的。”

【原文】

文学曰:“无其能而窃其位,无其功而有其禄,虽有富贵,由跖、 孝养第二十五 之养也。高台极望,食案方丈,而不可谓孝。老亲之腹非盗囊也,何故常盛不道之物?夫取非有非职①,财入而患从之,身且死祸殃,安得 孝养第二十五 腊而食肉?曾参、闵子无卿相之养,而有孝子之名;周襄王富有天下,而有不能事父母之累。故礼菲而养丰,非孝也。掠囷②而以养,非孝也。”

【注释】

①非有非职:非自己所有,非职位所得。

②掠囷:劫掠别人的粮仓。

【翻译】

文学之士说:“那些没有能力却窃占职位,没有功绩却享受俸禄的人,即便他们给父母提供了富贵,也只是像盗贼和小人的供养一样。让父母站在高台上远眺,吃饭的餐桌一丈见方,这样并不能称之为孝。父母的胃不是强盗的口袋,为何总是装填不义之财?那些非法取得的财富,不属于自己,也不是职分所得,财富刚到手,灾祸紧随其后,身遭丧命祸殃,怎能安心享受节祀的肉食?曾参和闵子骞虽然没有给父母提供卿相之养,却享有孝子的美名;周襄王虽然拥有天下之富,却背负着未能侍奉父母的恶名。因此,礼仪轻薄而供养丰厚,并不是孝。掠夺他人粮食来供养父母,这也不是孝。”

【原文】

丞相史曰:“上孝养色,其次安亲①,其次全身。往者,陈余背汉,斩于泜水;五被邪逆,而夷三族。近世,主父偃行不轨而诛灭,吕步舒弄口而见戮,行身不谨,诛及无罪之亲。由此观之:虚礼无益于己也。文实配行,礼养俱施,然后可以言孝。孝在实质,不在于饰貌;全身在于谨慎,不在于驰语②也。”

【注释】

①安亲:使父母安宁。

②驰语:说空话。

【翻译】

丞相史说:“最上等的孝是以温和的态度对待父母,其次是确保父母的生活安定无忧,再次是保全身体。过去,陈余背叛汉高祖刘邦,被斩首于泜水;伍被因参与淮南王刘安谋反,被诛灭三族。近代,主父偃因图谋不轨而被诛杀,吕步舒因搬弄口舌而被处死,都是因为行为不慎,导致无辜的亲属也受到株连。由此可见,表面的礼仪并不能给自己带来任何好处。只有当礼文与实物相配而行,礼节与供养同步施行,才能真正称得上孝道。孝道体现在有实质的东西上,而不仅仅是文饰外在;保全自身在于谨慎行事,而不在于满嘴空话。”

【原文】

文学曰:“言而不诚,期而不信,临难不勇,事君不忠,不孝之大者也。孟子曰:‘今之世,今之大夫,皆罪人也。皆逢其意以顺其恶。’今子不忠不信,巧言以乱政,导谀以求合。若此者,不容于世。《春秋》曰:‘士守一不移,循理不外援,共其职而已。’故卑位而言高者,罪也,言不及而言者,傲也。有诏公卿与斯议①,而空战口②也?”

【注释】

①与斯议:参与这次议论。

②空战口:空打嘴仗。

【翻译】

文学之士说:“说话没有诚意,承诺而不守信,面对困难没勇气,侍奉君主不忠心,这些都是大的不孝。孟子说:‘当今世界,如今的官员们,无一不是有罪之人。他们皆迎合君主的意愿,顺应其不义之行。’现在你们既不忠诚也不守信,巧言令色以扰乱国政,阿谀奉承以迎合君主。如此行径,是不能被世人容忍的。《春秋》上说:‘士人应坚守正道,不因贫贱而改变,遵循正理,不寻求其他,只需做好本职工作。’因此,身处低微之位却妄自尊大,是为罪过;本不该发言却强行发声,是为傲慢。天子已下诏让公卿参与讨论,你们何必空谈无实,做口舌之争呢?”

上一篇:论诽第二十四
下一篇:刺议第二十六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中...
正在加载更多评论...
已加载全部评论
© 2017- 5000yan.com | 鄂ICP备13017733号-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