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铁论

《盐铁论》由桓宽根据西汉著名的“盐铁会议”编撰而成,书中主要记述了汉昭帝时期以民间贤良、文学为代表的儒家和以朝中大臣桑弘羊为代表的法家就盐铁专营、酒类专卖、平准均输等经济政策而展开的论争内容。《盐铁论》不仅较为客观地记载了当时的经济、政治、军事、文化情况,还反映了儒法两家在治国理念上的分歧以及儒家经济思想的确立过程。
殊路第二十一

【原文】

大夫曰:“七十子躬受圣人之术,有名列于孔子之门,皆诸侯卿相之才,可南面者数人云。政事者冉有、季路,言语宰我、子贡。宰我秉事,有宠于齐,田常①作难,道不行,身死庭中,简公杀于檀台。子路仕卫,孔悝作乱②,不能救君出亡,身菹③于卫;子贡、子皋遁逃,不能死其难。食人之重禄不能更④,处人尊官不能存,何其厚于己而薄于君哉?同门共业,自以为知古今之义,明君臣之礼。或死或亡,二三子殊路,何道之悖也!”

【注释】

①田常(?—前456):“田”亦作“陈”。春秋时齐国大臣。名常,一作恒。田僖子之子。

②孔悝(kuī)作乱:卫国大夫孔悝与流亡太子蒯聩合谋,攻击卫出公,蒯聩即位,是为卫庄公。

③菹(zū):亦作“葅”。剁成肉酱。

④更:偿还。

【翻译】

御史大夫桑弘羊说:“孔子的七十个弟子恭敬地受教于圣人的学说,他们的名字都被列在了孔子门下,都有成为诸侯或卿相的才华,可以南面称君的有那么几位。擅长处理政务的,有冉有和季路;擅长言辞的,有宰予和子贡。宰予在齐国掌管政事,深受简公的宠爱,但当田常作乱,他所信奉的王道无法施行,最终在宫中丧命,简公也在檀台上被杀。子路在卫国任职,当孔悝造反时,他未能保护君主逃离,自己也在卫国被剁成肉酱;子贡和子皋在国家危难时刻逃离,不能与国生死共难。他们享受君主的厚赏却未能回报,担任高官却未能保护君主安全,为何对自己如此优待而对君主却如此凉薄?他们都是孔子的门生,一同受业,自认为理解古今的道义,懂得君臣之间的礼仪。然而,面对危难,有的战死,有的逃亡,孔子的弟子们各走各路,他们的行为何其相悖啊!”

【原文】

文学曰:“宋殇公知孔父之贤而不早任,故身死。鲁庄知季有之贤,授之政晚而国乱。卫君近佞远贤,子路居蒲①,孔悝为政。简公不听宰我而漏其谋。是以二君身被放杀,而祸及忠臣。二子者有事而不与其谋,故可以死,可以生,去止其义一也。晏婴不死崔、庆之难,不可谓不义;微子去殷之乱,可谓不仁乎?”

【注释】

①蒲:蒲邑,在河南长垣。子路治理蒲邑,孔子称赞他有三善,即恭敬、忠信、明察。

【翻译】

文学之士说:“宋国的殇公知晓孔父的才能,却迟迟不用他,结果导致自己被杀。鲁国的庄公虽然知道季友有才,但是让他掌权太晚,结果国家陷入混乱。卫国的君主接近奸佞,疏远贤臣,子路只能任蒲邑大夫,孔悝却在朝中执政。齐国的简公不采纳宰予的建议,反而泄露了他的计谋。因此,卫国的君主被迫流亡,齐国的简公被杀,灾祸也殃及忠臣子路和宰予。子贡和子羔两人没有参与谋划,所以他们可以选择为保全节操而死,也可以选择活下来,无论留下还是离开,他们的行为都是符合道义的。晏婴没有在崔杼和庆封的叛乱中丧命,这不能说他不义;微子逃避殷国的乱局,可以说他不仁吗?”

【原文】

大夫曰:“至美素璞,物莫能饰也。至贤保真,伪文莫能增也。故金玉不琢,美珠不画。今仲由、冉求无檀、柘之材①,隋、和之璞,而强文之,譬若雕朽木而砺 殊路第二十一 刀②,饰嫫母③画土人也。被以五色,斐然成章,及遭行潦流波,则沮矣。夫重怀古道,枕籍④《诗》《书》,危不能安,乱不能治,邮里逐鸡,鸡亦无党也?”

【注释】

①檀、柘之材:比喻优秀人才。檀、柘,两种良木。

殊路第二十一 (qiān)刀:铅质的刀,言其不锋利。比喻才力微弱,有鄙视或自谦之意。 殊路第二十一 ,通“铅”。

③嫫(mó)母:古之丑妇,传说为黄帝妃。

④枕籍:枕头与垫席。引申为沉溺、埋头。

【翻译】

御史大夫桑弘羊说:“最美的璞玉,没什么东西能够再装饰。最贤的本性,没有什么虚饰能再增色。因此,金玉不需要雕琢,美珠不需要涂饰。现在的仲由和冉求,并非檀木、柘木那样的栋梁之材,也不是隋侯珠或和氏璧那样的璞玉,但你们却硬要对他们进行文饰,这就像在雕刻腐朽的木头、磨砺铅刀,装扮丑陋的嫫母、涂画泥塑的人物一样。虽然涂上了五彩斑斓的颜色,看起来似乎章法分明,但一旦遇到水流冲刷,就会被破坏。你们深深怀念传统的治国正道,沉迷于古代经典《诗经》和《尚书》,面对危机却无法带来安宁,面对混乱却无法恢复秩序,就如同邻里之间的鸡在被追逐时,难道就找不到自己的家吗?”

【原文】

文学曰:“非学无以治身,非礼无以辅德。和氏之璞,天下之美宝也,待 殊路第二十一 诸①之工而后明。毛嫱②,天下之姣人也,待香泽脂粉而后容。周公,天下之至圣人也,待贤师学问而后通。今齐世庸士之人,不好学问,专以己之愚而荷负巨任,若无楫舳③,济江海而遭大风,漂没于百仞之渊,东流无崖之川,安得沮而止乎?”

【注释】

殊路第二十一 (jiān)诸:治玉用的石。

②毛嫱(qiáng):春秋时期越国的美女。

③舳(zhú):舵。

【翻译】

文学之士说:“不学习,就不能修养自身;无礼仪,就不能辅助德行。和氏璞石,是世间的珍宝,必须经过玉匠的加工才能显现其价值。毛嫱,世间的佳丽,必须涂抹香泽脂粉才能展现她的美貌。周公,世间最圣明的人,也需要贤明老师的教导才能成为博学之士。现今俗世中那些平庸之辈却不愿学习,只是凭借自己的愚昧来承担重大的责任,就像没有桨和舵的船,在渡过江海时遇到大风,要么沉没在深不见底的深渊,要么漂流到无边无际的大海,怎么可能只是毁坏而已呢?”

【原文】

大夫曰:“性有刚柔,形有好恶,圣人能因而不能改。孔子外变二三子之服,而不能革其心。故子路解长剑,去危冠,屈节于夫子之门,然摄齐①师友,行行尔,鄙心犹存。宰予昼寝,欲损三年之丧。孔子曰:‘粪土之墙,不可杇也。’‘若由不得其死然。’故内无其质而外学其文,虽有贤师良友,若画脂②镂冰,费日损功。故良师不能饰戚施,香泽不能化嫫母也。”

【注释】

①摄齐(zī):齐,衣服的下边。谓提起衣服升堂,以防脚踏衣服下边,倾跌失礼。

②画脂:在油脂上绘画。

【翻译】

御史大夫桑弘羊说:“人的性情有刚强和柔和之分,外貌有俊美和丑陋之别,即使是圣人也只能顺应这些天性,而无法去改变它们。孔子虽然改变了他弟子们的外在装束,但无法转变他们内心的本性。因此,子路虽然卸下了他的长剑,摘掉了高高的帽冠,在孔子的门前低头弯腰,但在他提起衣服下摆施礼时,仍不免流露出他刚毅的本性,内心粗野依旧。宰予在白天睡觉,想要缩短三年的丧期。孔子说:‘用粪土筑成的墙是无法涂抹上漆的。’‘像仲由这样的人,是不会有好下场的。’所以,如果一个人内在没有那样的品质,只是外在学习一些文饰,即便有贤明的老师和优秀的朋友,也如同在油脂上作画、在冰上雕刻,最终只是浪费时光,徒劳无功。因此,即使是好的老师也无法掩饰驼背的缺陷,香泽脂粉也无法美化丑陋的嫫母。”

【原文】

文学曰:“西子①蒙以不洁,鄙夫掩鼻;恶人盛饰,可以宗祀上帝。使二人不涉圣人之门,不免为穷夫,安得卿大夫之名?故砥所以致于刃,学所以尽其才也。孔子曰:‘觚②不觚,觚哉,觚哉!’故人事加则为宗庙器,否则斯养之爨材③。干、越之铤④不厉,匹夫贱之;工人施巧,人主服而朝也。夫丑者自以为姣,故饰;愚者自以为知,故不学。观笑在己而不自知,不好用人,自是之过也。”

【注释】

①西子:西施。春秋末越国苎萝(今浙江诸暨南)人,姓施。以貌美著称。夫椒之战越国失败后,由越王勾践献于吴王夫差,成为夫差最宠爱的妃子。传说吴亡后,与范蠡入五湖而去,不知所终。

②觚(gū):中国古代酒器。青铜制。喇叭形口,细腰,高圈足。盛行于商代和西周初期。陶制者多为明器。

③爨(cuàn)材:烧火的柴火。

④铤(dìng):未经冶铸的铜铁。

【翻译】

文学之士说:“西施沾染了污秽的东西,粗俗之人也会掩住鼻子走开;而那些长相丑陋的人,只要装饰华丽,也能参与对神的祭拜。如果子路和宰予没有跟随孔子学习,他们也不免是贫穷之人,怎么能得到卿大夫的名位呢?所以,磨石是用来磨砺刀剑锋刃的,学习则是用来充分发掘一个人的才能的。孔子说:‘觚不像觚的样子,还叫觚吗,还叫觚吗?’因此,木头经过工匠的加工便成为祭祀祖宗的礼器,否则就只能是奴仆煮饭的柴火。吴国和越国未经打磨的剑,普通人都看不上;但是,当工匠施以巧妙的工艺,连君主都会佩戴它参加朝会。那些长相不佳的人自认为美丽,因此会精心打扮;那些愚笨的人自认为聪明,因此不愿意学习。旁人看了会发笑,但他们自己却不自知,不愿意任用他人,这正是自以为是的过错。”

上一篇:相刺第二十
下一篇:讼贤第二十二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中...
正在加载更多评论...
已加载全部评论
© 2017- 5000yan.com | 鄂ICP备13017733号-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