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铁论

《盐铁论》由桓宽根据西汉著名的“盐铁会议”编撰而成,书中主要记述了汉昭帝时期以民间贤良、文学为代表的儒家和以朝中大臣桑弘羊为代表的法家就盐铁专营、酒类专卖、平准均输等经济政策而展开的论争内容。《盐铁论》不仅较为客观地记载了当时的经济、政治、军事、文化情况,还反映了儒法两家在治国理念上的分歧以及儒家经济思想的确立过程。
相刺第二十

【原文】

大夫曰:“古者,经井田,制廛里①,丈夫治其田畴,女子治其麻枲,无旷地,无游人。故非商工不得食于利末,非良农不得食于收获,非执政不得食于官爵。今儒者释耒耜而学不验之语,旷日弥久,而无益于治,往来浮游②,不耕而食,不蚕而衣,巧伪良民,以夺农妨政,此亦当世之所患也。”

【注释】

①廛(chán)里:古代城市中住宅的通称。廛,古代城市平民的房地。

②浮游:游手好闲。

【翻译】

御史大夫桑弘羊说:“古时候,人们经营井田,划定住宅,男人负责耕作土地,女人负责纺织麻布,没有荒废的土地,也没有闲散的百姓。因此,如果不从事商业和手工业,就不能靠经营工商业的收益来生活;如果不是擅长耕种的农民,就不能靠收获的粮食来生活;如果不是掌握政府权力的官员,就不能靠俸禄来生活。但现在的儒生们放弃了农具,专注于学习那些不切实际的道理,花费了大量时间,却对国家的治理没有任何帮助。他们往来游荡,不去耕种却有饭吃,不去养蚕却有衣穿,用巧言欺骗善良的百姓,干扰农业生产,妨碍政府的运作,这也是当今社会的忧患呀。”

【原文】

文学曰:“禹慼①洪水,身亲其劳,泽行路宿,过门不入。当此之时,簪堕不掇,冠挂不顾,而暇耕乎?孔子曰:‘诗人疾之不能默,丘疾之不能伏。’是以东西南北七十说而不用,然后退而修王道,作《春秋》,垂之万载之后,天下折中焉,岂与匹夫匹妇耕织同哉!《传》曰:‘君子当时不动,而民无观也。’故非君子莫治小人②,非小人无以养君子,不当耕织为匹夫匹妇也。君子耕而不学,则乱之道也。”

【注释】

①慼(qī):忧虑。

②小人:指被统治的劳动者。

【翻译】

文学之士说:“大禹忧心洪水,亲自投入治水的辛勤工作,在水泽中行走,在道路旁过夜,路过自己的家门也不进。在那个时候,即使头上的发簪掉落也无暇捡起,头冠被树枝挂住也无暇顾及,更别说有闲暇去耕作了!孔子说:‘诗人心有痛恨无法沉默,我孔丘心有痛恨也无法隐忍不发。’因此,他奔波于四方,向七十个国君陈述自己的见解,却未被采纳。之后,他回到鲁国,专心致志地阐述王道,撰写《春秋》,该书流传至千秋万代,成为世人讨论六艺时判断是非的准则,这怎能与普通百姓的耕作和纺织相提并论呢?《传》说:‘君子这个时候不行动,民众就无从观察。’因此,没有君子就无法整治小人,没有小人就无法培养君子。君子只耕作而不学习儒家学说,那是导致社会混乱的歧路。”

【原文】

大夫曰:“文学言治尚于唐、虞,言义高于秋天,有华言矣,未见其实也。昔鲁穆公之时,公仪为相,子思、子柳为之卿,然北削于齐,以泗为境,南畏楚人,西宾秦国。孟轲居梁,兵折于齐①,上将军死,而太子虏,西败于秦,地夺壤削,亡河内、河外。夫仲尼之门,七十子之徒,去父母,捐②室家,负荷而随孔子,不耕而学,乱乃愈滋。故玉屑满箧,不为有宝;诗书负笈,不为有道。要在安国家,利人民,不苟繁文众辞而已。”

【注释】

①兵折于齐:公元前341年,魏国与齐国在马陵相遇,齐国用孙膑减灶之计大败魏军,魏将庞涓被迫自杀,太子申被俘。

②捐:舍弃。

【翻译】

御史大夫桑弘羊说:“文学之士所言的治国之道崇尚唐、虞两代,所说的道义高过了秋天澄澈的天空,但这些都只是华而不实的言语,尚未看到实际成效。以前鲁穆公在位时,公仪休担任宰相,子思和子柳担任他的大臣,但鲁国的北方被齐国侵夺,以泗水为北界,而向南畏惧楚国,向西服从秦国。孟轲在魏国的梁都时,魏军打仗败给了齐国,主将庞涓战死,太子申被俘;在西面,魏军败给了秦国,领土被削夺,丢了河内、河外的土地。孔子的弟子,七十人之众,他们离开了父母,抛弃了家人,背负着书籍跟随孔子,不务农耕而专心学习,结果社会混乱更加严重了。所以,即使宝箱里满是珠玉,也不能算是拥有宝物;肩负着满箱诗书,也不能算是拥有道义。最重要的是稳定国家,造福人民,而不仅仅是随随便便地讲些繁冗的言辞。”

【原文】

文学曰:“虞不用百里奚之谋而灭,秦穆用之以至霸焉。夫不用贤则亡,而不削何可得乎?孟子适梁,惠王问利,答以仁义。趣舍①不合,是以不用而去,怀宝而无语。故有粟不食,无益于饥;睹贤不用,无益于削。纣之时,内有微、箕二子,外有胶鬲②、棘子,故其不能存。夫言而不用,谏而不听,虽贤,恶得有益于治也?”

【注释】

①趣舍:亦作“取舍”“趋舍”。进取或退止。

②胶鬲(gé):人名。殷末贤人。生卒年不详。初隐于商贩鱼卖盐,文王举以为商纣王大臣。

【翻译】

文学之士说:“虞国因未采纳百里奚的智谋而遭到灭亡,而秦穆公却因为使用他的智谋而成为霸主。不任用贤才,国家便会灭亡,又怎么可能不被削割领土呢?孟子到了魏国,魏惠王询问他能带来什么好处,孟子的回答是‘仁义’。由于取舍的理念不合,所以孟子因建议未被采纳而离开,怀揣治国良策却无处言说。就像有粮食却不吃,对解决饥饿并无帮助;见到贤人却不任用,对挽回领土损失也无益。在殷纣王的时代,宗亲大臣中有微子和箕子这样的贤臣,朝廷上有胶鬲和棘子这样的忠良,但由于他们的忠告未被采纳,所以王朝最终无法存续。忠言不被采纳,忠告不被听取,即便有贤者,又怎么能对国家治理有所帮助呢?”

【原文】

大夫曰:“橘柚生于江南,而民皆甘之于口,味同也;好音生于郑、卫,而人皆乐之于耳,声同①也。越人子臧、戎人由余,待译而后通,而并显齐、秦,人之心于善恶同也。故曾子倚山而吟,山鸟下翔;师旷鼓琴,百兽率舞。未有善而不合、诚而不应者也。意未诚与?何故言而不见从,行而不合也?”

【注释】

①声同:听觉相同。

【翻译】

御史大夫桑弘羊说:“橘与柚出产于江南,人们都觉得它们吃起来甘甜,这是因为大家的味觉是一致的。悦耳的乐曲源自郑国和卫国,人们都觉得它们听起来悦耳,这是因为大家对声音的感受相同。越国的子臧和西戎的由余,他们需要翻译才能沟通,但他们最终都在齐国和秦国显贵,这是因为人们对于善与恶的判断是一致的。所以,曾子靠着山吟诵诗歌,山中的鸟儿都飞来聆听;师旷击打琴弦,各种动物都随之起舞。从未有过行善不被接纳、真诚不被回应的。是心意不够真诚吗?为何言辞不被听从、行为不被人接受呢?”

【原文】

文学曰:“扁鹊不能治不受针药之疾,贤圣不能正不食谏诤之君。故桀有关龙逢而夏亡,纣有三仁①而商灭,故不患无由余、子臧之论,患无桓、穆之听耳。是以孔子东西无所遇,屈原放逐于楚国也。故曰:‘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此所以言而不见从,行而不得合者也。”

【注释】

①纣有三仁:指比干、箕子、微子。语出《论语·微子》。

【翻译】

文学之士说:“扁鹊无法医治那些对针灸和药物无效的病症,圣贤也无法矫正那些不愿接受忠告和劝诫的君主。因此,尽管夏桀有忠臣关龙逢在身边,夏朝还是没能免于亡国;纣王虽然有比干、箕子、微子这三个仁人,但商朝最终还是灭亡了。所以,我们不担心没有由余和子臧那样的思想主张,我们担心的是没有齐桓公、秦穆公那样从善如流的君主。所以,孔子东奔西走,无处安身,屈原在楚国被迫流放。因此有人说:‘如果你遵循正道去侍奉他人,去哪里不是一次又一次地被贬黜?如果你罔顾正道去侍奉他人,又何必离开自己父母所在的国家呢?’这就是儒生的话没人听、行为也不被接纳的原因。”

【原文】

大夫曰:“歌者不期于利声,而贵在中节①;论者不期于丽辞,而务在事实。善声而不知转,未可为能歌也;善言而不知变,未可谓能说也。持规而非矩,执准而非绳,通一孔②,晓一理,而不知权衡,以所不睹不信人,若蝉之不知雪,坚据古文以应当世,犹辰参③之错,胶柱而调瑟④,固而难合矣。孔子所以不用于世,而孟轲见贱于诸侯也。”

【注释】

①中节:合于节拍。

②一孔:一孔之见,指狭隘的见解。

③辰参:指心宿和参宿。两星宿此出彼没,永不相逢。喻人之分离不得相见。

④胶柱而调瑟:柱,瑟上短木,用以张弦并调节声音。柱被粘住,音调就不能调节。比喻固执拘泥,不知变通。

【翻译】

御史大夫桑弘羊说:“唱歌的人不追求尖厉的声音,而注重旋律和节奏的和谐;辩论的人不追求华丽的言辞,而注重于陈述事实。声音虽美但不懂得变换旋律,那不能称其为善唱;言辞虽好但不懂得变通,那也不能称其为善辩。就像持着圆规却否认直尺的作用,拿着水平仪却否认绳墨的作用,只有一孔之见,只知道一种道理,而不懂得根据情况做出权衡,因为没有目睹就不相信别人,就像蝉不知冬天的雪一样,固执地用古文来应对现今的世界,就像辰星和参星永远不会相遇一样,用胶水固定的琴柱来调整琴弦,自然难以和谐。这就是孔子在当时不被诸侯所用,而孟轲在诸侯那里受到轻视的原因。”

【原文】

文学曰:“日月之光,而盲者不能见,雷电之声,而聋人不能闻。夫为不知音者言,若语于喑①聋,何特蝉之不知重雪耶?夫以伊尹之智,太公之贤,而不能开辞于桀、纣,非说者非,听者过也。是以荆和抱璞而泣血,曰:‘安得良工而剖之!’屈原行吟泽畔,曰:‘安得皋陶②而察之!’夫人君莫不欲求贤以自辅,任能以治国,然牵于流说,惑于道谀,是以贤圣蔽掩,而谗佞用事,以此亡国破家,而贤士饥于岩穴也。昔赵高无过人之志,而居万人之位,是以倾覆秦国而祸殃其宗,尽失其瑟,何胶柱之调也?”

【注释】

①喑(yīn):哑。

②皋陶:亦作“咎繇”。传说中东夷族的首领。偃姓。相传曾被舜任为掌管刑法的官,后被禹选为继承人,早死未继位。春秋时英、六等国之君即其后裔。

【翻译】

文学之士说:“日月的光辉,盲人是看不见的;雷电的轰鸣,聋人是听不到的。对那些不懂音乐的人讲解音乐,就像对聋哑人说话一样,岂止是夏蝉不知道冬天的大雪呢?凭借伊尹的智慧、姜太公的贤能,却无法向桀王和纣王进言,这不是说者的不是,而是听者的过错。因此,卞和抱着未开的玉石在荆山下泣血,说:‘哪里找一个好的工匠来剖开它!’屈原在湖边吟诗,说:‘哪里找一个像皋陶那样的法官来体察我的冤情!’每一个君主都希望找到贤人来辅佐自己,任用有能力的人来治理国家,但他们往往被没有根据的言语所牵制,被阿谀奉承所迷惑,因此真正的圣贤被掩藏,而那些造谣和谄媚的小人却掌握了大权,因此导致国家灭亡、家族破落,而贤人却在山洞中挨饿。从前赵高并没有超越常人的志向,却占据了高高在上的地位,所以导致秦国的覆灭以及他自己家族的灾殃。琴瑟全都丢了,还有什么胶柱可调整呢?”

【原文】

大夫曰:“所谓文学高第①者,智略能明先王之术,而姿质②足以履行其道。故居则为人师,用则为世法。今文学言治则称尧、舜,道行则言孔、墨,授之政则不达,怀古道而不能行,言直而行枉,道是而情非,衣冠有以殊于乡曲③,而实无以异于凡人。诸生所谓中直者,遭时蒙幸,备数④适然耳,殆非明举e所谓,固未可与论治也。”

【注释】

①高第:谓弟子中才学优良者。

②姿质:通“资质”,谓人的天资、禀赋。

③乡曲:乡里。亦指穷乡僻壤。因偏处一隅,故称“乡曲”。

④备数:充数。多作谦辞。

⑤明举:指汉昭帝诏举贤良文学。

【翻译】

御史大夫桑弘羊说:“所谓文学高才,其智谋要能够了解古代帝王治理国家的方法,并且其资质要足以践行古代帝王的治国之道。因此,他在家中可以作为别人的导师,在朝中则可以作为世人的典范。但现在的文学之士讨论治国就说尧、舜如何如何,谈到实行政策就提孔子和墨子如何如何,一旦安排他们处理政务,他们就搞不清楚状况,怀念古人的治国之道却无法实行,说得头头是道却做得一塌糊涂,口头上说是这样,可实际情况却又是另一回事,衣着打扮与乡里百姓不同,但本质上跟平常人没什么不同。诸位儒生所谓的因符合标准被选中,其实是因为幸运地赶上时机,出于偶然来凑数罢了,恐怕并不符合皇上诏令所说的公开选拔的标准,本就不能与你们讨论如何治理国家。”

【原文】

文学曰:“天设三光①以照记,天子立公卿以明治。故曰:公卿者,四海之表仪,神化之丹青②也。上有辅明主之任,下有遂圣化之事,和阴阳,调四时,安众庶,育群生,使百姓辑睦,无怨思之色,四夷顺德,无叛逆之忧,此公卿之职,而贤者之所务也。若伊尹、周、召三公之才,太颠、闳夭③九卿之人。文学不中圣主之明举,今之执政,亦未能称盛德也。”

【原文】

大夫不说,作色不应也。

【注释】

①三光:指日、月、星。

②丹青:中国古代绘画常用朱红、青色,故称画为“丹青”。此处引申为榜样。

③闳夭(hóng yāo):西周初大臣。闳氏,名夭。与散宜生、太颠等同辅周文王、周武王。

【翻译】

文学之士说:“上天创造日、月、星三光来照耀大地,天子设立公卿来明晰治国之道。所以说,公卿就是天下的表率,是神灵教化的榜样。他们对上有辅助明君的责任,对下有推行圣人教化的事业,平衡阴阳,调节四季,安定百姓,抚育众生,让人们和谐相处,没有怨恨的情绪,让边疆的民族也遵循朝廷的德化教育,免去反叛的担忧。这是公卿的责任,也是有德之人追求的目标。他们应当具备伊尹、周公、召公那样的三公之才,太颠、闳夭那样的九卿之德。文学之士如果没有达到圣明君主的选拔标准,那么现在的执政者,也不能被认为是道德高尚的人吧。”

御史大夫桑弘羊不悦,神情严肃,未作回应。

【原文】

文学曰:“朝无忠臣者政暗,大夫无直士者位危。任座正言君之过,文侯改言行,称为贤君。袁盎面刺绛侯①之骄矜,卒得其庆②。故触死亡以干主之过者,忠臣也;犯颜以匡公卿之失者,直士也。鄙人不能巷言面违。方今入谷之教令,张而不施,食禄多非其人,以妨农商工,市井之利,未归于民,民望不塞也。且夫帝王之道,多堕坏而不修,《诗》云:‘济济多士③。’意者诚任用其计,非苟陈虚言而已。”

【注释】

①绛侯:周勃(?—前169),西汉初大臣。沛县(今属江苏)人。早年织薄曲(蚕具)为生,并充当丧事中的吹箫乐人。秦末从刘邦起义,以军功为将军,封“绛侯”。

②庆:吉庆,指袁盎说汉文帝释放周勃。

③济济多士:形容有才能的人很多。

【翻译】

文学之士说:“如果朝廷没有忠诚的臣子,政治就会变得昏沉不明;如果大夫周围没有敢于直言的士人,他的地位就会变得岌岌可危。任座曾经直言不讳地指出君主的错误,文侯听从了他的建议,改正了自己的行为,因此被誉为贤明的君主。袁盎曾经当面指责绛侯周勃的傲慢,周勃最终得到他保释的福庆。所以,那些不惜生命去指出君主错误的是忠诚的臣子,那些敢于冒犯尊严去纠正公卿失误的是正直的士人。我们不能当面赞成,在背地里议论。目前朝廷实施‘入谷’政策,紧抓不放,领取俸禄的官员很多都不称职,这阻碍了农业、工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市场上的官营财利也没有回到百姓手中,百姓的不满情绪持续不断。而且,帝王之道已经大多数被破坏,未得到整治,《诗经》上说:‘英才济济。’意思是,应该真正地采纳贤士的计策,而不仅仅随意地说些空话。”

上一篇:褒贤第十九
下一篇:殊路第二十一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中...
正在加载更多评论...
已加载全部评论
© 2017- 5000yan.com | 鄂ICP备13017733号-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