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铁论

《盐铁论》由桓宽根据西汉著名的“盐铁会议”编撰而成,书中主要记述了汉昭帝时期以民间贤良、文学为代表的儒家和以朝中大臣桑弘羊为代表的法家就盐铁专营、酒类专卖、平准均输等经济政策而展开的论争内容。《盐铁论》不仅较为客观地记载了当时的经济、政治、军事、文化情况,还反映了儒法两家在治国理念上的分歧以及儒家经济思想的确立过程。
未通第十五

【原文】

御史曰:“内郡人众,水泉荐草,不能相赡,地势温湿,不宜牛马;民跖①耒而耕,负檐而行,劳罢而寡功。是以百姓贫苦,而衣食不足,老弱负辂于路,而列卿大夫,或乘牛车。孝武皇帝平百越以为园圃,却羌、胡以为苑囿,是以珍怪异物,充于后宫, 未通第十五未通第十五②,实于外厩,匹夫莫不乘坚良③,而民间厌橘柚。由此观之:边郡之利亦饶矣!而曰:‘何福之有?’未通于计也。”

【注释】

①跖:践,踏。

未通第十五 (táo tú)、 未通第十五 (jué tí):均为古时良马。

③乘坚良:乘坚车,驾良马。

【翻译】

御史说:“内地的郡县人口众多,水源牧草无法满足供应,这里地理环境温湿,不适合放养牛马;百姓们脚踏耒锄耕种,背负肩挑出行,疲惫不堪却成果甚微。所以,百姓们贫困艰苦,吃穿不足,老弱在路上拉着车,而一些公卿大夫却乘坐牛车。汉孝武皇帝平定百越并将那里作为果蔬园子,驱逐羌、胡并将那里作为畜养禽兽的苑囿,因此珍奇异物充斥于后宫,各种名马则挤满了外面的马厩。平民百姓都乘上了好车、骑上了好马,而且民间也吃够了橘柚。由此看来,边远郡县的财力也是富足的!可你们却说:‘哪有什么福利呀?’真是不清楚策略和计划啊。”

【原文】

文学曰:“禹平水土,定九州,四方各以土地所生贡献,足以充宫室,供人主之欲,膏壤①万里,山川之利,足以富百姓,不待蛮、貊之地,远方之物而用足。闻往者未伐胡、越之时,繇赋省而民富足,温衣饱食,藏新食陈,布帛充用,牛马成群。农夫以马耕载,而民莫不骑乘;当此之时,却走马以粪。其后,师旅数发,戎马不足,牸牝②入阵,故驹犊生于战地。六畜不育于家,五谷不殖于野,民不足于糟糠,何橘柚之所厌?传曰:‘大军之后,累世不复。’方今郡国,田野有陇而不垦,城郭有宇而不实③,边郡何饶之有乎?”

【注释】

①膏壤:肥沃的土地。

②牸牝(zì pìn):雌性的牲畜。牸,本指母牛,亦泛指雌性的牲畜。牝,母马。

③不实:没有人居住。

【翻译】

文学之士说:“大禹治理水土,划定了九州,四方各自贡献本地所产,足以充满宫室,满足君主的欲望,肥沃的土壤遍及万里,经营山川可图之利足以使百姓富足,不需要边远荒僻之地,也不需要遥远的地方的物产,就已经够用了。听说过去尚未征伐胡、越的时候,没什么徭役和赋税,百姓富裕,穿得暖、吃得饱,储藏新粮,食用陈粮,布料足够用,牛马成群。农民们用马耕田,人人都能骑乘;在那个时候,马匹都用于耕地和积肥。后来,战争频繁,军马不足,母牛母马都进入战场,所以马驹、牛犊都出生在战场上。六畜(泛指家畜)无法在家中繁育,五谷无法在田野生长,百姓连糟糠都吃不上,怎么会吃够橘柚了呢?古书上说:‘大军交战之后,几代人都恢复不过来。’当前各地的状况,有田埂却没有人开垦,城郭里有房屋却没有人住,边远郡县哪里有什么富足啊?”

【原文】

御史曰:“古者,制田百步为亩,民井田而耕,什而籍一①。义先公而后己,民臣之职也。先帝哀怜百姓之愁苦,衣食不足,制田二百四十步而一亩,率三十而税一②。堕③民不务田作,饥寒及己,固其理也。其不耕而欲播,不种而欲获,盐铁又何过乎?”

【注释】

①什而籍一:交税十分之一。籍,税。

②率三十而税一:大概交税三十分之一。

③堕:通“惰”,懈怠。

【翻译】

御史说:“古时候,规定一百步的田地为一亩,百姓依据井田制耕种,十成收成里征收一成作为税赋(十分之一)。公义在先而私利在后,这是百姓和臣子的分内之事。先帝怜悯百姓的忧愁与苦恼,衣食不足,于是将一亩田地的大小定为两百四十步,大概征税三十分之一。懒散的百姓不再务农耕种,饥寒临身,原本就是理所应当的。他们不翻土就想要播种,不播种就想要收获,盐铁官营又有什么过错呢?”

【原文】

文学曰:“什一而籍,民之力也。丰耗①美恶,与民共之。民勤②,己不独衍;民衍,己不独勤。故曰:‘什一者,天下之中正也。’田虽三十,而以顷亩出税,乐岁粒米狼戾③而寡取之,凶年饥馑而必求足。加之以口赋更繇之役,率一人之作,中分其功④。农夫悉其所得,或假贷而益之。是以百姓疾耕力作,而饥寒遂及己也。筑城者先厚其基而后求其高,畜民者先厚其业而后求其赡。《论语》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乎?’”

【注释】

①丰耗:指丰收之年和歉收之年。

②勤:通“堇(jǐn)”,缺少。

③粒米狼戾:谷粒撒得满地都是。形容粮食充盈。

④中分其功:交纳一半的收成。

【翻译】

文学之士说:“以十分之一来征收税赋,这是百姓力所能及的。丰年歉年,收成好坏,都与百姓共同分担。百姓欠收,朝廷不会独自富足;百姓富足,朝廷也不会独自欠缺。所以说:‘十分之一的税,是合乎天下的公平的。’虽然田地以三十抽一征税,但是以顷或亩来计税,丰年粮食到处堆积,收取的却少,荒年收成不好,连菜都吃不上,却一定要索取足够的税赋。再加上人口税和更役,大概一个人的劳动成果,要交纳一半赋税。农民尽其所有,有些通过借贷来补助。所以,百姓们辛勤耕耘,最终自己却饥寒交迫。修筑城墙要先加厚地基再考虑加高,养育百姓要先使其家业厚实再谋求他们的供给。《论语》有云:‘百姓富足了,国君怎么会不富足呢?’”

【原文】

御史曰:“古者,诸侯争强,战国并起,甲兵不休,民旷于田畴,什一而籍,不违其职①。今赖陛下神灵,甲兵不动久矣,然则民不齐出于南亩,以口率②被垦田而不足,空仓廪而赈贫乏,侵益日甚,是以愈惰而仰利县官也。为斯君者亦病矣,反以身劳民;民犹背恩弃义而远流亡,避匿上公之事。民相仿效,田地日芜,租赋不入,抵扞县官。君虽欲足,谁与之足乎?”

【注释】

①职:常。

②口率:人口总数。

【翻译】

御史说:“古时候,诸侯争霸,群雄并起,战事不断,百姓荒废了田地,十分之一的税还要征收,不能违背它的常规。如今多亏陛下圣明,军队很久没出动了,可百姓却并没有全都下到田地里,将人口总数与开垦的田地数相比较,田地的数量是不足的。朝廷的粮库空空却要赈济贫困的人,被侵蚀得日益严重,因此百姓越发懒惰,只仰仗朝廷给以好处。做这样的君主也痛苦啊,反而要身体力行,慰勉百姓;而百姓却背弃恩德,流落逃亡到远方,躲避公家之事。百姓相互效仿,田地日渐荒废,租税也无法入账,他们还与朝廷对抗。国君即便想要富足,谁又跟他一起富足呢?”

【原文】

文学曰:“树木数徙则 未通第十五①,虫兽徙居则坏。故代马②依北风,飞鸟翔故巢,莫不哀其生。由此观之,民非利避上公之事而乐流亡也。往者,军阵数起,用度不足,以訾征赋,常取给③见民,田家又被其劳,故不齐出于南亩也。大抵逋流④,皆在大家,吏正畏惮,不敢笃责,刻急细民,细民不堪,流亡远去;中家为之绝出,后亡者为先亡者服事⑤;录民数创于恶吏,故相仿效,去尤甚而就少愈者多。《传》曰:‘政宽者民死之,政急者父子离。’是以田地日荒,城郭空虚。夫牧民之道,除其所疾,适其所安,安而不扰,使而不劳,是以百姓劝业而乐公赋。若此,则君无赈于民,民无利于上,上下相让而颂声作。故取而民不厌,役而民不苦。《灵台》之诗,非或使之,民自为之。若斯,则君何不足之有乎?”

【注释】

未通第十五 (wěi):通“萎”,枯萎。

②代马:北地所产良马。代,古代郡地,后泛指北方边塞地区。

③取给:取得物力或人力以供需用。

④逋(bū)流:逃亡,流亡。此处意为逃税。

⑤服事:诸侯定期朝贡,各依服数以事天子。此处意为服役纳税。

【翻译】

文学之士说:“树木频繁移植就会枯萎,动物频繁迁徙就会受伤。所以,代马都依恋于北风,飞鸟盘旋于旧巢之上,没有不为出生之地感到眷恋的。由此可见,百姓并非喜欢逃避公家的事而享受流亡的生活。以往,战事频繁发生,军事用度不足,只得根据大家的资财来征税,常常是从当地百姓那里征税,农民还要承受其间的劳苦,因此他们没办法全都下地耕作。大体上,逃避赋税的都是世家望族,官吏因畏惧而不敢严厉追责,却对小民刻薄催促,小民难以承受,只得逃亡到远方。中等家庭为此承担了全部赋税,后流亡的人为先流亡的服役纳税。寻常百姓受到恶劣官吏的多次伤害,因此相互效仿,离开税收太重的地方而去税收少的地方的人就越来越多。《传记》上说:‘政策宽松则百姓拼死效命,政策苛刻则父子也会离心。’因此,田地日渐荒芜,城郭空虚无物。治理百姓之道在于解决他们的疾苦,满足他们的安宁,安抚而不增加他们的麻烦,役使他们而不让他们疲惫不堪,这样就能激励百姓劳作,让他们乐意缴纳公家的税赋。如果能这样做,那么君主就不必为百姓提供救济,百姓也不必寻求从上面获利了,上上下下互相礼让,赞颂之声由此兴起。这样的话,即便征税,百姓也不会感到厌烦;即便服役,百姓也不会觉得疲苦。《灵台》(出自《诗经·大雅》)这首诗中说,不是朝廷役使他们,而是百姓自发去做。如果能这样,那么君主还有什么不足呢?”

【原文】

御史曰:“古者,十五入大学,与小役;二十冠而成人,与戎;五十以上,血脉溢刚,曰艾壮①。《诗》曰:‘方叔元老,克壮其猷②。’故商师若乌③,周师若荼④。今陛下哀怜百姓,宽力役之政,二十三始傅,五十六而免,所以辅耆壮而息老艾也。丁者治其田里,老者修其唐园⑤,俭力趣时,无饥寒之患。不治其家而讼县官,亦悖矣。”

【注释】

①艾壮:称年逾五十而身体强健者。

②猷(yóu):谋划。

③商师若乌:商朝军队头发乌黑。这说明商朝以年少为贵。

④周师若荼(tú):周朝军队头发像白茅花。这说明周人以年老为贵。荼,茅、芦之类的白花。

⑤唐园:园地。

【翻译】

御史说:“古时候,十五岁入读大学,从事一些小的杂役;二十岁成年后,参与战事;五十岁以上,血脉充盈身体强壮,被称为年老体壮。《诗经》上说:‘方叔这位元老,体壮又有谋略。’所以,商朝的军队头发乌黑,周朝的军队头发像白茅花。如今陛下怜悯百姓,放宽了徭役政策,从二十三岁开始服徭役,五十六岁则免除,以此使年老而强壮的人得到照顾,使老年人得到休息。青年壮丁负责整理农田,老年人打理菜园,既能合理分配劳力,又能按时耕种,不再有吃不饱、穿不暖的担忧。有些人自己不治理自己的家庭,反而责怪朝廷,这也不合情理啊。”

【原文】

文学曰:“十九年已下为殇,未成人也;二十而冠;三十而娶,可以从戎事;五十已上曰艾老,杖于家,不从力役,所以扶不足而息高年也;乡饮酒之礼①,耆老异馔,所以优耆耄②而明养老也。故老者非肉不饱,非帛不暖,非杖不行。今五十已上至六十,与子孙服挽输,并给繇役,非养老之意也。古有大丧者,君三年不呼其门,通其孝道,遂其哀戚之心也。君子之所重而自尽者,其惟亲之丧乎!今或僵尸,弃衰绖③而从戎事,非所以子百姓,顺孝悌之心也。周公抱成王听天下,恩塞海内,泽被四表,矧④惟人面,含仁保德,靡不得其所。《诗》云:‘夙夜基命宥密⑤。’陛下富于春秋,委任大臣,公卿辅政,政教未均,故庶人议也。”

【原文】

御史默不答也。

【注释】

①乡饮酒之礼:先秦一种尊贤养老的礼仪。

②优耆耄(mào):优待老年人。耄,《礼记·曲礼上》:“八十、九十曰耄。”《盐铁论·孝养》:“七十曰耄。”亦泛指年老。

③衰绖(cuī dié):丧服。古人丧服胸前当心处缀有长六寸、广四寸的麻布,名衰,因名此衣为衰;围在头上的散麻绳为首绖,缠在腰间的散麻绳为腰绖。衰、绖两者是丧服的主要部分,故以此为称。

④矧(shěn):况且,何况。

⑤宥(yòu)密:谓存心仁厚宁静。

【翻译】

文学之士说:“十九岁以下的人去世称为‘殇’,他们尚未成年;二十岁行冠礼;三十岁结婚,可以参军;五十岁以上被称为艾老,在家中扶杖,不再从事劳役,以此使年幼或残疾之人得到帮扶,使高龄老人得到休息。在乡饮酒礼的仪式上,老年人享用的美食也有所不同,以此来优待老人,明晰养老之道。所以,老年人不吃肉就不算吃饱,没有帛衣就不算穿暖,没有拐杖就不能行走。如今五十岁以上甚至到了六十岁的人,却与子孙一同负责运送的工作,一同服徭役,并没有养老的意思。古时候有大丧的人,君主三年不上门叫他们服役,这是因为懂得孝道,体谅他们悲痛的心情。君子最重视而且会尽心尽力做的事情,大概就是双亲的丧事!如今有些人刚刚故去,家人就要脱掉丧服去打仗,这并不是以百姓为子民,顺从孝悌之心的方式啊!周公抱着年幼的成王倾听天下政事,恩泽充塞海内,覆盖四方,何况人人都含有周公的仁爱,保持德行,没有人未得到适当的安顿。《诗经》上说:‘周王日夜操劳,顺应天命,政治上主张宽仁宁静。’陛下年富力强,委任大臣处理政事,有公卿辅助政务,只是法令与教化尚未调和,所以百姓有所议论。”

御史闭口不答了。

上一篇:轻重第十四
下一篇:地广第十六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中...
正在加载更多评论...
已加载全部评论
© 2017- 5000yan.com | 鄂ICP备13017733号-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