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铁论

《盐铁论》由桓宽根据西汉著名的“盐铁会议”编撰而成,书中主要记述了汉昭帝时期以民间贤良、文学为代表的儒家和以朝中大臣桑弘羊为代表的法家就盐铁专营、酒类专卖、平准均输等经济政策而展开的论争内容。《盐铁论》不仅较为客观地记载了当时的经济、政治、军事、文化情况,还反映了儒法两家在治国理念上的分歧以及儒家经济思想的确立过程。
忧边第十二

【原文】

大夫曰:“文学言:‘天下不平,庶国不宁,明王之忧也。’故王者之于天下,犹一室之中也,有一人不得其所,则谓之不乐。故民流溺①而弗救,非惠君也。国家有难而不忧,非忠臣也。夫守节死难者,人臣之职也;衣食饥寒者,慈父之道也。今子弟远劳于外,人主为之夙夜不宁,群臣尽力毕议,册滋国用②。故少府丞令请建酒榷,以赡边,给战士,拯民于难也。为人父兄者,岂可以已乎!内省衣食以恤在外者,犹未足,今又欲罢诸用③,减奉边之费,未可为慈父贤兄也。”

【注释】

①流溺:受到水淹,比喻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②国用:指国家财政收入。

③罢诸用:指废除盐铁官营、酒类专卖、均输平准。

【翻译】

御史大夫桑弘羊说:“正如你们文学之士所言:‘天下不太平,百姓与诸侯都不得安宁,这是圣明的君王所忧虑的。’因此君王对于天下民众来说,就如同是一个家庭里的家长,只要家里有一个人得不到很好的安置,君王就会为此闷闷不乐。因此,如果民众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而不去拯救,就不能算仁爱之君。国家有困难而不感到忧虑,就不能算是忠义之臣。坚守气节,为国殉难,是做一个臣子的职责。给饥寒的人提供衣食,这是做一个慈父的道理。现在,将士们在遥远的边塞劳苦征战,陛下也为此日夜不宁,群臣们尽心地提供建议,策划增加国家财政收入的办法。所以少府丞令才请求设立酒类专卖,以便补充边境的开支,供给边防的将士,拯救灾难中的民众。作为百姓的父兄,怎么还能要求废除这些政令呢!我们在内地节衣缩食以供给边疆的战士尚且不够,如今你们又要废除盐铁官营、酒类专卖、均输平准这些政策,减少边境费用的供给,这不是一个慈父贤兄应该做的啊。”

【原文】

文学曰:“周之季末,天子微弱,诸侯力政,故国君不安,谋臣奔驰。何者?敌国众而社稷危也。今九州①同域,天下一统,陛下优游岩廊②,览群臣极言至论,内咏《雅》《颂》,外鸣和銮③,纯德粲然,并于唐、虞,功烈流于子孙。夫蛮、貊之人,不食之地,何足以烦虑,而有战国之忧哉?若陛下不弃,加之以德,施之以惠,北夷必内向,款塞④自至,然后以为胡制于外臣,即匈奴没齿⑤不食其所用矣。”

【注释】

①九州:《尚书·禹贡》载禹治水成功之后,将中国划分为九州——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

②岩廊:高峻的廊庑,借指朝廷。

③和銮:同“和鸾”,古代车上的铃铛。挂在车前横木(轼)上的称“和”,挂在车架(衡)上的称“鸾”。

④款塞:叩塞门,谓外族前来通好。塞,边关。

⑤没齿:指老年。

【翻译】

文学之士说:“周朝后期,天子力量衰微,诸侯之间互相以武力征讨,所以各国君主都为之不安,各种谋臣也纷纷奔走游说。这是为什么呢?因为那时候敌国众多,而且天下社稷非常危险。可是如今九州均在同一个中国,天下一统,陛下可以在宫殿内悠闲自在,批阅群臣言辞恳切的奏章,在宫内吟咏《雅》《颂》,在宫外有銮驾上的铃铛和鸣,皇帝的美德光辉灿烂,可与唐尧、虞舜齐名,伟大的功业流芳后世。而那些落后的蛮荒异族,地处遥远的不毛之地,有什么值得烦恼和焦虑,而产生像周朝之后的战国时代那样的担忧呢?如果陛下不想抛弃他们,那就赐予恩德,施加仁惠,这样匈奴一定会内向中国,敲开塞门,自己来朝归附。然后还用他们原来的匈奴的制度,把他们当作塞外番臣那样加以控制,这样匈奴到老也不会后悔他们归顺的行为了。”

【原文】

大夫曰:“圣主思中国之未宁,北边之未安,使故廷尉评等问人间所疾苦。拯恤贫贱,周赡不足。群臣所宣明王之德,安宇内者,未得其纪,故问诸生。诸生议不干天则入渊①,乃欲以闾里之治,而况国家之大事,亦不几矣!发于畎亩②,出于穷巷,不知冰水之寒,若醉而新寤,殊不足与言也。”

【注释】

①不干天则入渊:不上天就入地,比喻不切实际。干,冲犯。

②畎(quǎn)亩:田间,田地,借指农村。

【翻译】

御史大夫桑弘羊说:“圣明的皇帝考虑到天下尚未太平、北部边境没有安定,就委派前任廷尉王平等人去了解民间的疾苦。帮抚贫贱的民众,周济衣食不足的百姓。群臣所宣扬英明君王的圣德,安抚天下百姓,但尚未得到要领,因此才询问诸位儒生。可诸位儒生的建议脱离实际,不是上天就是入地,居然想用治理乡里的办法来处理国家大事,这相差也太远了!你们出身田野农村,生长在穷街陋巷,就如夏蝉不知冬天冰水的寒冷那样没有见识,好像喝醉了酒刚刚醒过来一样胡言乱语,根本不值得和你们讨论。”

【原文】

文学曰:“夫欲安民富国之道,在于反本,本立而道生。顺天之理,因地之利,即不劳而功成。夫不修其源而事其流,无本以统之,虽竭精神,尽思虑,无益于治。欲安之适足以危之,欲救之适足以败之。夫治乱之端,在于本末而已,不至劳其心而道可得也。孔子曰:‘不通于论①者难于言治,道不同者,不相与谋。’今公卿意有所倚②,故文学之言,不可用也。”

【注释】

①不通于论:不明道理。

②倚:偏于一边。

【翻译】

文学之士说:“要得到百姓安定、国家富强的方法,就在于返回事情的根本,根本确立了,方法也就产生了。只要顺应天理、遵循地利,那么不用费什么劳苦就能大功告成。可是如果不去追寻问题的源头而只抓一些支流末节,缺乏根本来统领全局,即使竭尽精力、耗尽脑汁,对国家治理也是毫无帮助的。结果只会是希望能使国家安定却反而给国家带来危险,希望能拯救国家却反而败坏了国家。国家治乱的关键,在于厘清根本与末枝就行,这样的话不必太劳费心思就可以得到治国的方法。孔子说:‘与不明晓道理的人很难讨论治国的问题,信奉不同治国主张的人也不能在一起互相谋划国家大事。’如今你们这些公卿的思想有所偏向,所以我们这些文学之士的主张,也不会被你们采纳。”

【原文】

大夫曰:“吾闻为人臣者尽忠以顺职,为人子者致孝以承业。君有非,则臣覆盖之。父有非,则子匿逃之。故君薨,臣不变君之政,父没,则子不改父之道也。《春秋》讥毁泉台①,为其隳先祖之所为,而扬君父之恶也。今盐铁、均输,所从来久矣,而欲罢之,得无害先帝之功,而妨圣主②之德乎?有司倚于忠孝之路,是道殊而不同于文学之谋也。”

【注释】

①泉台:台名,即郎台,春秋时鲁庄公所筑。

②圣主:指汉昭帝刘弗陵。

【翻译】

御史大夫桑弘羊说:“我听说作为人臣应该尽忠并理顺自己的职责,作为人子应该尽孝来继承父亲的事业。君主有过失,臣下应该尽量予以遮掩。父亲有错误,儿子应该尽量予以隐瞒。所以君主去世了,臣下不能去改变君主的政策。父亲去世了,儿子不能去改变父亲的主张。孔子在《春秋》讽刺鲁文公拆毁了鲁庄公所建的泉台,因为他毁坏先祖所建的泉台,就是在宣扬君父的过错。如今盐铁官营和均输等政策,都由来已久,你们却要求废除,这岂不是要伤害已故武帝的功业,也妨碍当今圣明君主的仁德吗?主管官员倚重的是忠孝之路,因为这种道路的差异,所以和你们文学之士的主张不相同了。”

【原文】

文学曰:“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世而制。孔子曰:‘麻冕,礼也,今也纯,俭,吾从众。’故圣人上贤不离古,顺俗而不偏宜①。鲁定公序昭穆,顺祖祢②,昭公废卿士,以省事节用,不可谓变祖之所为,而改父之道也。二世充大阿房以崇绪,赵高增累秦法以广威,而未可谓忠臣孝子也。”

【注释】

①偏宜:偏向迎合时宜。

②顺祖祢(mí):理顺祖庙的昭穆关系。祖,宗庙,祖庙。祢,父庙。

【翻译】

文学之士说:“聪明的人会根据时势的不同而变化,智慧的人会随当世情况而制定措施。孔子说:‘过去礼帽用麻布来织,这是合乎周礼的,今天大家都用丝料,这样俭省些,我同意大家的做法。’因此圣人崇尚贤德但离不开古礼,顺应时俗但不偏向迎合时宜。鲁定公重新排列祖庙的昭穆次序,理顺祖庙位置;鲁昭公废除鲁襄公设置的中军卿士,以减少事务和节省费用开支,这不能说是改变了祖先的行为,背离了父辈的成规。但是秦二世胡亥以扩建阿房宫来继承秦始皇功业,赵高以增设秦朝法令来扩大自己的威望,他们不可以算是忠臣孝子吧。”

上一篇:论儒第十一
下一篇:园池第十三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中...
正在加载更多评论...
已加载全部评论
© 2017- 5000yan.com | 鄂ICP备13017733号-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