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铁论

《盐铁论》由桓宽根据西汉著名的“盐铁会议”编撰而成,书中主要记述了汉昭帝时期以民间贤良、文学为代表的儒家和以朝中大臣桑弘羊为代表的法家就盐铁专营、酒类专卖、平准均输等经济政策而展开的论争内容。《盐铁论》不仅较为客观地记载了当时的经济、政治、军事、文化情况,还反映了儒法两家在治国理念上的分歧以及儒家经济思想的确立过程。

简介

《盐铁论》是汉代的一部奇书。要深入了解这部书,还需从西汉时期的一场“盐铁会议”说起。

西汉初年,国家财政困难,民生凋敝。为了稳定统治,汉高祖刘邦采取减轻赋税、开放山泽、鼓励农业生产等措施,并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到汉文帝时期,政策更加宽松,允许民间铸钱、冶铁、煮盐,促进了商业繁荣,出现了“文景之治”。

到了汉武帝时期,国家虽强盛,但对匈奴的战争耗费了大量的财力。为了筹措军费,汉武帝采纳了桑弘羊等人的建议,实施了一系列经济政策,包括盐铁专卖、均输、平准、统一币制、酒类专卖等。尽管这些措施巩固了西汉政权,却给农业生产、中小工商业和百姓生活带来诸多不便,招致不满和反对。盐铁专卖和相关经济政策成为当时社会的重要议题。

汉昭帝时期,大司马大将军霍光下令召开盐铁会议。会议记录表明,当时的丞相田千秋、御史大夫桑弘羊与贤良之士、文学之士就西汉武帝时期的内外政策展开了激烈的辩论,尤其是关于盐铁官营、均输、平准等经济政策。会议持续了四个月,围绕这些问题展开了广泛讨论,被称为“盐铁会议”。

除了经济政策外,双方还讨论了其他重要议题,如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儒学价值、贫富原因、孝养父母、社会奢侈风气、官员贪腐、真假儒生、国家安全等。

阅读《盐铁论》时,需要破除认为这部书仅涉及盐铁等财经问题的误解。事实上,盐铁会议召开于武帝“多欲”之治导致社会矛盾尖锐之际,广泛探讨了当时的经济、司法、民族关系、民生、吏治、社会风俗、学术思想等问题,是一场“百科全书式”的辩论。

西汉宣帝时,汝南人桓宽根据盐铁会议的官方记录,详细整理了双方的辩论,写成《盐铁论》。全书共十卷六十篇,前四十一篇记录了会议上的正式辩论,后十八篇则是会后余谈,最后一篇是作者的后序。书中每篇采用对话文体,以生动的语言反映了当时的辩论情景,旨在总结治国的经验教训。

作为一部重点论述西汉财政经济的著作,《盐铁论》中的经济思想值得重视,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义利之辩:贤良之士、文学之士认为人性本善,应重义轻利,而法家则认为,人性趋利避害。贤良、文学主张以礼义防民欲,反对盐铁官营政策,认为这是百姓贫穷的根源。桑弘羊则认为,趋利避害是人之本性,盐铁官营和均输、平准政策增加了财政收入,也便利了百姓。

第二,本末之辩:贤良之士、文学之士主张重本抑末,认为农业是根本,商业繁荣会导致农业荒废。桑弘羊则认为,本末并重有助于社会分工和商品流通,对经济发展有积极影响。

第三,贫富之辩:贤良之士、文学之士强调先富民、后富国,主张官府放权让百姓自由经营。桑弘羊则强调富国为先,认为国家富强,百姓自然富裕,并认为民众贫穷是因懒惰,政府补贴难以满足穷人。

《盐铁论》不仅在经济思想上有重要价值,还在其他方面具有深远意义。比如,在学术史方面,无论尊孔与否,双方都高度认同“五经”,并大量引用。这表明汉武帝的文化政策收效显著。贤良之士、文学之士高度重视孟子思想,推动了孟子在中国思想史上的地位提升。在社会史方面,书中提供了大量汉代下层社会风俗的史料,特别是《散不足》篇,详细记录了社会风俗的变化,弥补了正史的不足。另外,书中较完整地保留了桑弘羊的生平、思想和言论,是研究这位古代“理财家”的重要资料。

综上所述,《盐铁论》系统概括了社会各阶层的利益观和经济思想,是我国古代经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社会在处理经济问题时,可以从中汲取经验,正确处理个人、集体和国家利益之间的关系,建立正确的义利观和消费观,这对国家的富强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 2017- 5000yan.com | 鄂ICP备13017733号-10